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及问题反思——台中和南京的比较研究
2012-06-01何志宁许汉泽
何志宁,许汉泽
(1.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2.中国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000)
一、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园
1.研究的意义
现代城市的问题之一是城市发展趋向同质化:建筑趋同、产业趋同、目标趋同。城市在追求同质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特色和竞争力。同时,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经济进入滞涨衰退期,如不创新经济增长点或作经济转型,城市就会停滞衰退。这也是城市发展中的软肋,即城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生态及社会稳定间的矛盾。
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去工业化、老城区改造和文化产业的催生。随着后工业城市社会的拓展,当“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人类从只注重经济增长转为关注生活质量和生活意义,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凸显,城市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这需要对城市新的软实力——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
2.文化与城市
除费雷的城市文化生态理论(W.Firey 1975)外,在城市社会学中鲜有把文化作为主导因素研究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影响的,甚至忽略了文化因素(如古典人类生态学派)。
20世纪40年代,怀利(A.Hawley)、邓肯(O.D.Ducan)和费雷(W.Firey)在人类生态学基础上提出社会—文化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新观点,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城市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即现代人类生态学派或文化生态学派。费雷研究波士顿的贝肯山社区(Beacon Hill),乔纳森(C.Johnasson)研究纽约挪威移民区,库波(L.Kuper)、瓦茨(H.Watts)和戴维斯(R.Davies)研究南非德班的种族隔离①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
费雷在《波士顿中心区的土地利用》中研究了从殖民地到20世纪40年代数百年间波士顿市中心的土地利用情况。结论是:第一、波士顿中心区的土地利用不符合伯吉斯等理想的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第二、城市空间有象征性功能。空间与象征性的社会价值结合,成为当地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三、空间与一些社会价值结合成一体受到崇拜,文化成为一种完全与经济独立的变量。费雷在研究了波士顿公有地和历史遗迹后发现,有些土地利用是出于非经济目的,是由文化因素导致的。这样的社区感情崇拜有两类:与整个社会体系有关(如国家、城市);与文化体系有关(如原则、价值、理想和道德)。公有地和历史遗址成为城市社会体系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一种非经济效用。它们强化社区的文化价值,维持成员的向心力,促进社区社会的稳定和团结①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第48-50页。。
本文探讨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同文化的交集,是城市社会共同体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社区或个体的文化。城市文化包括景观器物层面、制度活动层面和精神气质层面三部分,如图1。
图1 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
景观器物层面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中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内圈);制度活动层面包括法律法规、民间传统、价值规范、城市特色和市民参与等(中圈);精神气质层面包括城市气质、城市氛围中的文化内涵、归属感、认同感、内在凝聚力等(外圈)。
如图所示这三个层面分别由内向外分布,最基本的是景观器物层面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其次深化为制度活动层面的法律法规及民间传统、价值规范、城市特色和市民参与;最深的层次是精神气质层面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氛围。其逻辑顺序也是层层递进,内涵逐渐深化。从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要素和文化与城市的内在关系,文化可以建构和改造城市—即“文化造市”。
城市文化的物化和“文化造市”的具体化便是城市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是城市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是维持城市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具功能性作用。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园是根据城市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特点和优势,通过经济理性选择,模塑建构而成的。城市文化产业园的产生发展具有其必然的正社会功能。
3.城市文化产业园的正社会功能
从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经济功能出发,研究其对城市社区形成的社会功能。研究思路是:社区一般社会功能→产业园的经济功能→对城市的社会功能。
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区有一般社会功能和本质社会功能。一般社会功能指:居住功能、交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福利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和宗教功能等。本质社会功能指: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等②于显洋:《社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3页。。
作为城市社区一部分的文化产业园除具备一般社会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功能,如:技术创新、产业提升、就业拓展、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城市景观变迁、教育提升、城市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态改造等。
纵观国内外研究,城市文化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可以归纳为十个领域:文化功能、发展功能、集聚功能、平台功能、产权保护、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保护、文化提升和去城市性功能。
文化功能是指文化产业园所创造的文化社会效应,在于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可满足人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工业社会追求财富增长,后工业社会是精神的稀缺。文化产业的重点不是文化的商品化,而是对人类精神与文明的继承发扬③李向民:《精神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收录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04》,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发展功能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产业孵化、创造就业和财税来源。文化产业园通过提供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和资源,催生新文化产业;园区内集聚的企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园区上缴的利税成为城市新的财税来源,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对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尤为重要。
集聚功能指通过城市文化产业园,形成文化产业集聚。集聚文化、集聚信息、集聚市场、集聚财富和人才,并推动其他传统和现代行业的恢复、生成、集聚和发展④李向民:2010年在“苏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研究论坛”上的发言稿。。
平台功能指通过文化产业园构建起文化、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等获利资本与生产资本得以发挥的平台。这一平台是不同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独立和具有内外循环体系的新的产业架构。
产权保护指文化产业园的规范化及“封闭”园区有利于在文化产品被量产和复制(包括非法复制)的压力下,通过园区的法律措施和道德规范对知识产权、财产权和版权等进行保护,从而保护文化创意,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教育功能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技能教育。如澳大利亚政府与教育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CIP)。该园区的一个功能就是教室功能:大学的创意产业学院在园区下设设计、舞蹈、视觉艺术、音乐、创意写作、广告、新闻、电视媒体、动画、数字媒体等实验实习点,培养人才,促进教学改革和创造就业①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娱乐功能。“文化产业的休闲娱乐功能与生俱来,休闲娱乐功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②赖丹:《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功能探析》,《科技广场》,2009第10期。。园区会提高当地社区的文化娱乐品位。
文化保护指通过园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性和物理性保护,使之延续和发展③李向民:2010年在"苏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研究论坛"上的发言稿。。城市文化产业园就是将文化通过物理化的科学保护和理性化的经济运作,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恢复、保护和更新运用,达到可持续性维护的目的。
文化提升指城市文化产业园可集聚知识型居民,并通过他们影响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变和提高区内的社会文化氛围④叶南客:《人文关怀体现城市现代化新概念》,《城乡建设》,2004年第7期;李向民:2010年在“苏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研究论坛”上的发言稿。。这是基于景观器物层面,通过制度活动层面,达到精神气质层面,以提升城市气质、营造城市氛围,实现城市文化内涵的转变提高。
去城市性功能。从齐美尔到库利,社会学家都认为城市人群是高度密集的异质化人群,城市具有冷漠、无情、陌生、精神紧张、容易使人隔离和产生反社会行为等特性。城市人群可以以城市文化产业和园区为纽带,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来改变城市的人际环境,加强人际交往,营造宽松而联系紧密的农村社区情感交往的环境,达到“去城市性”的效果,以文化重建具乡村特征的城市社会。
二、台中:“文化造市”与文化产业园
1、城市文化战略
台中2007年在“世界领袖论坛”上获世界最佳文化艺术城市第一名(全球400多城市角逐),其成就与其“文化造市”的城市文化战略有关。
现代城市发展趋向于同质化,建筑趋同、产业趋同、目标趋同,城市在追求同质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个性特色和竞争力,千城一面。在城市定位时,要么人为夸大实力和潜力,要么定位目标不断变化,没有长久性和稳定性,使城市定位狭窄化、肤浅化、破碎化。台中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曾丢掉个性特色,但在2001年找到了城市的定位—文化,提出“文化—经济—国际城”的战略。
根据符号理论,城市要有特色,最直接最表面也最明显的是该城市的景观器物层面中独特的的文化性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台北的101大楼。
在文化性建筑及设施方面,台中建设了几个地标式建筑,如科学博物馆、勤美诚品商场大楼、路思义教堂等。文化性建筑的另一面是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设施,如电影院、歌剧院、博物馆、运动场、美术馆等。这些景观器物的数量质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台中还建设了原住民民俗博物馆,实施对本土文化的保护。
在其他的城市景观及旧城改造方面,通过历史-文化-产业这一链条,让旧城区和老建筑焕发新的文化气质,这是当今建设城市文化产业园最盛行的措施。如将火车站附近的废弃仓库改造成艺术中心;将旧火车道改为绿荫自行车道。
文化性建筑只是表像的硬件层面,即景观器物层面。要促进文化产业对城市的社会功能作用,更重要的是隐性的软件层面,即制度活动层面。这是景观器物层面的深入内化,它承载了更灵活和更多的文化意义。台中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固定化常规化生活化,最终形成文化产业。
在制度活动方面,显性的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可或缺。台中将台中老酒厂和周边建筑群划为文化创意园区。城市还需要一系列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发挥传统和创新的优势创建了许多文化品牌。在这制度活动中,民间传统、市民参与和城市特色相结合。
至此,台中作为一个大概念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带来了文化效应。文化效应包括空间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在空间效应方面,保护历史文物和本土文化引起了历史空间的复兴;文化产业园导致文化集聚;文化性建筑和设施使城市空间秩序重建。在社会经济效应方面,文化产业促进了产业转型,带动了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人口的积聚(包括游客),市民通过文化活动提高了素质,创造了就业,犯罪率下降、投资环境改善,提升了台中的城市品牌和竞争力,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内聚力提升,实现了“文化—经济—国际城”的发展战略。这是精神气质层面中城市气质的文化内涵、归属感、认同感、内在凝聚力的实现。也达到了形成社区共同体和去城市性的社会功能。“文化造市”在台中得以实现有其社会基础。
图2 两岸三地公民社会指数CSI(civil society index)比较
表1是图2的文字解释部分:
表1 公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2、“文化造市”得以实现的条件
“文化造市”在台中成功,是因为除战略本身外的其他因素。通过以下指标来分析,以为文化产业园能否在城市发展和起到社会功能作用提供参照。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台中属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同城市文化产业有着内在联系。在市民社会,公民的权利、利益、民主、公平等政治意识形成,公众普遍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用公民社会指数理论①公民社会指数反映公民社会健康状况,即公民社会外部环境与内部生存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状况。公民社会指数从“结构”、“环境”、“价值观”和“影响”这四个维度对公民社会进行测量,这四个方面分别在垂直交叉的两条轴线的不同向度的点上确定,然后联结这四个点就构成所谓公民社会菱形。去分析,如图2,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层面,台湾社会都较高。
台中的大环境较宽松,市民能发挥较充分的自主性,价值观和个人情感能得到较充分的表达。借用哈贝马斯的理论,台中人有条件建立“文化公域”,政府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民众能积极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而非公民社会的城市,政府同市民间的互动存在脱节,致使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民众的文化需求也相对得不到满足。
价值观是发展城市文化的基本逻辑层面。当下谈城市文化建设首先是“精神文明”、“国民素质”,这只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最高层面,最高层面虽容易提出但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小。城市应推崇面向普通民众的优质市民文化,减少同民众的距离感,使民众主动接受和推广。台中按正常的发展逻辑,通过建构文化产业,从基本的景观器物层面做起,层层深入,使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城市品质得到提升。
在公民影响力方面,市民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城市文化的主体就是市民,市民认同很重要。
只要城市具备了构建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和大环境,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景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实现其社会功能。
三、南京:文化产业园与负社会功能
对于文化产业园对城市的负社会功能,前人研究停留在对园区的普遍性批判上,如把园区建设的误区归纳为房地产化和行政化。房地产化指园区忽视对文化产业的推动而偏重对地价、房价、租金的推动①李向民:2010年在“苏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研究论坛”上的发言稿。。行政化指政府为追求政绩对文化产业刻意追求②郭妍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以江苏为例》,《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但这样的分析不能体现城市文化产业园负功能问题的特殊性。
通过对南京三个文化产业园“X创意产业园”、“Y创意工厂产业园”和“ZZ之窗”的调研,从区位、传统文化、社会分层、社会管理、周边影响等就园区的负社会功能提出以下观点。
1、所在区位
园区虽在城市,但多位于城市中心外的边缘地区。根据地租理论,城市边缘地区的地租较低,而文化企业资金较匮乏,会选择集聚于城市边缘的低地租区位。但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也处于社会边缘,其社会功能受到制约。边缘的区位降低了民众对文化产业的注意力,只能吸引专业人士,对民众精神层面的影响较弱,改变城市面貌的显性作用难以发挥。
园区中文化产业同其他低端产业共存。这固然可用地租理论作解释,低廉的城市边缘区位的租金使不同形式和性质的业态共存;但混合集聚的结构对文化产业产生负面干扰,最终可能阻碍其高质发展。
“ZZ之窗”在原高校的旧址上改建,位于市区边缘。原计划的主业态是动漫产业,按规划有三大功能区:产品创新研发区、产品制作区和展览交易区。但园区规划的新建筑没有建设,产品制作区和展览交易区也无果而终。只有技术和资本密度低的小型动漫企业入驻其中。同时,园内充斥着物流、发艺培训、仓库等非文化产业的低端业态。
大量的进驻企业与文化创意无关,只是基于地理空间和地租效应上的聚集,而不是功能的聚集。这降低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力,削弱了园区集聚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
异质性高低端业态同时同地集聚,园区内社会群体的异质性高。根据入侵-排挤-更替的原理,一旦上述低端产业规模扩大形成低端业态和人群的大量集聚,会最终将文化产业及人群排挤出园区,使园区的产业结构变异和人文生态异化。而这一切,意味着文化产业园的功能异化。
2、传统文化
三处文化产业园都建立在城市中闲置的或功能不得发挥的“城市废墟”中,如废弃的老厂房和仓库。利用这些“城市棕色地带”改善城市面貌,合理利用了城市废弃土地,降低了城市改造成本,也为文化产业提供集聚平台。但以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园在对废墟、遗址的改造过程中忽视甚至摧毁了原来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造成历史性的负社会功能。因此应对“城市棕色地带”在改造前进行价值评估,就其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保存价值、重建价值、生态价值及使用价值进行指标性评价,从而确定其取舍使用。
历史价值是指对设施的历史年代和历史内涵做考证,确定其是否属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如“X创意产业园”保留了当年的火箭模型等,成为园区仅存的新中国火箭研发历史的实物,颇具价值。但这样的文物遗留甚少,园内金陵制造局的历史博物馆维护欠佳。
实用价值是指不以设施的历史年代和代表性为考量,而是以设施的时代意义是否有实用价值为依据。如沈阳曾想保留代表东北工业史的大烟囱,但这类设施不像莱茵鲁尔区那样的标志着德国近代工业发端的老工业设施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即使是历史遗迹,因其无代表性和非唯一性而缺乏历史内涵。
保存价值是在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判定的基础上决定设施是否保留。对没有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设施进行拆毁清理。长江南京段两岸,许多工业码头、船厂和仓库已废弃,这些“城市棕色地带”污染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经济价值低;但南京长江大桥从建筑艺术到历史意义看,都应停止其目前的交通枢纽功能而改为步行休闲的“文化功能”大桥。
重建价值是在旧设施重建过程中,要勘定设施是否有重建、更新和改造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意义。“X创意产业园”对老设施的重建是有现实经济意义的,但却失去了历史意义:园区仅注重经济效益集聚,而忽视了历史文化沉淀。园区内没有反应园区百年历史的主轴线,使重建的核心社会价值如民族工业记忆和中国历史记忆在重建中失落。
生态价值是指文化生态价值。在对旧设施的重建中,要注意新设施与周边人文环境的协调。“X创意产业园”的一端面对着祥和的南京人文生态地标秦淮河与古城墙,但开发商建成的“御庭精品酒店”却打破了和谐。
使用价值是最后的审核指标。使用价值有两个内涵,一是是否有使用价值,二是使用价值的分类。是否有使用价值由设施的历史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等指标决定;而使用价值的分类指对旧设施的使用要合乎情理。
3、社会分层
文化产业园会建构出社会文化优势、经济优势和权力优势。它对改造和提升城市文化、经济有推动作用。但潜在的负功能是:会出现以主导性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经济垄断,出现新的权贵阶层。
新权贵群体占有城市的优质资源。而优质资源的缺失和分配不均会对其他行业产业的资源分配、优化和发展产生不良作用。文化产业是新兴的、非主流的文化-工业-物流商业产业链,会造就新型文化-经济精英,也是产生白领犯罪的新土壤。
4、社会管理
首先是文化产业园社会管理的缺位。只要获得租金收入,园区业主和管理者对原有经营目标的变异和消失是不感兴趣的。此外,园区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质量和水平低下,对文化产业施行对实体产业一样的管理,这会使园区萎缩消亡,形成新的城市废墟,对所在社区造成信任危机和周期性衰退。
文化产业园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城市人口密集,需要不断创造就业,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其知识密集型决定其本身不能创造大量就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构一个文化产业链-就业链,通过产业辐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需要市民、政府、企业和专家的共同规划,确定适合本地的文化产业,引进文化产业投资,使产业链带动就业链。
但目前园区的就业辐射有限,有三个瓶颈:一是由于文化产品的量产化低,不可能吸纳城市中大量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二是产业技术的低端化使大学毕业生不易在此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三是目前大中专生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创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需要;而职专生的专业水平低、创新意识差、欠缺管理意识。
文化产业还会造成隐性失业。过热宣传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和园区,会对学校专业设置造成误导,形成就业泡沫。如过多地宣传动漫产业,使各类学校争相设置相关专业,吸引大批学生。但该产业的产品市场和就业市场实际已趋饱和,从而造成新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文化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市场不稳定和相对狭小,如果不创新提升,一旦竞争失败,会在本行业和泛相关行业造成就业泡沫的连带破裂,出现显性失业。而文化产业失业者因专业知识的狭隘,是难以大规模重新再就业的。有学者通过构建FDI就业效应模型,定量研究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的FDI效应机理及其与直接效应的比较。并发现: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的地区,其通过吸收FDI进而促进就业的效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①李斌,彭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的FDI效应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5期。。
5、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由于文化产业园不上规模,难以形成集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内部服务设施,从而达不到通过产业集聚和集团服务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被削弱了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会成为社区负功能的制造者—文化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
此外,园区造成了人流在工作日中短时间内的聚集,这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周边第三产业服务体系的运营负荷,从而降低服务质量,如银行拥挤、通勤不便、候餐迟缓等;其后果之一是园区自建服务设施,进而又削弱园区周边服务体系的功能,出现不良循环。
承上,如周边服务体系的运营负荷增加,会导致服务体系的成本上升→服务体系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指园内及周边相关就业人员和园区周边居民)→从而造成包括园区内的就业人员的生活成本上升→迫使园区内和周边社区的雇佣成本上升→从而造成园区文化产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从而降低园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造成园区所在社区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园区大多被围墙包围,形成与城市周边社区和群体的隔绝,降低了吸引力和竞争力,甚至成为城市贫富分化的新边界。文化产业具开放性,应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X创意产业园”与一墙之隔的贫民区对比鲜明。樊笼意识严重约束了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与社会辐射力。
6、对社会的其他负面影响
一些园区是政绩工程,规划失当会造成土地、投资的固化浪费。土地固化浪费指错误规划造成的园区低入驻率或园区空置,出现新的烂尾工程,这样的规划失误短期内难以改变,形成土地的固化浪费。投资固化浪费是指投资的盲目性和投机性造成假帐呆账,还会由于投资回收失利造成低收益的沉淀资本。
各地城市纷纷建设文化产业园,内容重复,造成了功能上的重复和重叠,非但不能形成集聚优势,反造成资源耗散浪费和恶性竞争。所引起的负社会功能是:公地和公共设施被占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公共投入偏颇,最终是低水平竞争后的行业萎缩,从而引起相关社会负效应。
文化产业对城市和社会所产生的新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污染问题。文化本身是没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但一旦转换为产品和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就产生,从文化产品生产的原料采集、生产和销售过程,到最终的消费和抛弃过程,每个环节都会有污染的风险。
同时,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对人类的思想意识可产生直接作用,从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对青少年和城市白领及中产阶级的社会作用尤为显著。因此,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偏差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
以上是关于城市文化产业负社会功能的分析和假设。因此,作为景观器物层面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品是中性的,但一旦制度活动层面在运作上出现问题,如上述六方面的问题,就会对城市精神气质层面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广泛的负社会功能。
四、小 结
城市发展在经历前工业城市(封建城邦城市)、工业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后工业城市(信息化城市)后,正在进入生态文化城市的最新阶段。所谓的生态文化城市的新概念,笔者认为,在经历工业城市和后工业城市所遭遇的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密集、交通阻塞、就业危机、社会解体和管理失衡等“城市病”后,必须通过对城市的改造,执行生态文化城市的理念。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路径。
在实现建设能源节约、生态和谐、环境平衡、人口适中、交通流畅、就业稳定、社会整合和管理有序的低密度、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社会政治和谐的生态文化城市目标时,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的构建和发展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起到重要的社会功能作用。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要追求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重点—文化。城市文化分为景观器物、制度活动和精神气质三个方面,并层层深入和扩散。文化产业园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个领域的正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发展功能、集聚功能、平台功能、产权保护、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保护、文化提升和去城市性功能。
但文化产业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既可以发挥正社会功能,也可能引发更多的负社会功能。通过对南京三个典型产业园区的调研,发现了文化产业园对城市既有的和潜在的六大负面作用,其中既有实证论证部分,也有假设,但都不失为对城市文化产业园研究的一个必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