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0例
2012-05-28张勤
张 勤
辨证论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0例
张 勤
(河南省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商丘 476000)
探讨分析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将2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从疗效情况分析可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0.05)。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需注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配合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中医辨证
糖尿病是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其后期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且合并高血压后易并发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的损害[1]。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为本院患者,共计2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10例,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4.83岁;高血压平均病程7.4年,糖尿病平均8.3年。观察组110例,男7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4.63岁;高血压平均病程8.1年,糖尿病平均7.9年。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05),具有可比性。排除重度高血压,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以及l型糖尿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每次0.5g,每日3次,加用施慧达每次2.5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论治。肝肾阴虚型予以补益肝肾、滋阴潜阳,运用的药物有生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枸杞、钩藤、牛膝、代赭石等;痰湿中阻型予以健运分消、疏导降浊,运用的药物有半夏、天麻、白术、薏苡仁、远志、神曲等;气阴两虚型予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运用的药物有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刘寄奴、益母草等;阴阳俱虚型予以调整阴阳、潜阳降逆,运用的药物有生熟地黄、当归、淫羊藿、山药、黄柏、牛膝等。其中,偏阴虚者加麦冬、枸杞、石斛等;偏阳虚者加肉桂、巴戟天、鹿角胶、杜仲等;小便清长,肢肿便溏者加猪苓、桂枝、苍术、薏苡仁;面色紫黯,舌有瘀斑,脉细涩者加桂枝、丹参、川芎。以上方药均在辨证基础上加减,日1剂,取200ml左右汤剂,分2次服完,服药期间禁烟酒和饮食刺激的食物。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降至8.0mmol/L以下,或者空腹血糖降幅在5mmol/L以上,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在3~5mmol/L之间,舒张压下降<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在10~19mmHg之间;无效:临床症状减轻,治疗后空腹血糖下降在3mmol/L以下,血压未达上述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7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显效44例,有效4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6.4%。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的治疗情况分析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与糖尿病两者是互为病因,相互关联,共同导致疾病发展变化,最终都出现脑梗塞、肾功能不全等不可逆的并发症[2]。所以,强调血糖和血压的双重控制是治疗的关键点[3]。
中医把高血压与糖尿病归为“头痛”、“眩晕”、“消渴”等范畴。祖国医学以为,消渴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实,其本在肾。其病理演变过程为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再转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最后为阴阳俱虚[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等说明了高血压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常见辨证分型是肝阳上扰、阴虚阳亢及风痰上扰。其本为肝肾阴虚,其标有气滞、瘀血、痰浊等[5]。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控制血糖与血压至关重要,要采取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用中药控制根本,防止出现远期并发症,平时注重调理养生,增加机体免疫能力,这样才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6]。
[1] 吴卓.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11):54-56.
[2] 吕育才,郭宝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浅析[C].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论文集.2010:1-3.
[3] 杨海燕,金艳蓉,杨红,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87.
[4] 吴卓,王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近况[C].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2008:534-536.
[5] 齐月,于世家.于世家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479-480.
[6] 刘丽娜,戴舜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及其治疗研究[C].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304-306.
2011-12-06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16
1672-2779(2012)-02-0032-01
(本文校对: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