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2-05-26邢娜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本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东北二人转的命运,可以说是经历了“低俗文化”到“流行文化”到人尽皆知的“大众文化”三个阶段。二人转创新发展是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因其世俗性、娱乐性和时效性,需要有一些适当的变化,我相信这就是二人转之所以进行这一系列的创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二人转才能够在今天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这对于一个民间曲艺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很多值得其他民间文化借鉴的经验。民间曲艺身处本土化与全球化这种两难的境地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在这里,承认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非文化遗产的价值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文化;本土化;全球化

一、民间曲艺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

二人转是东北民俗文化象征系统的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与市场的有效联结也是二人转传承与发展的特别之处。

二、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大众文化是指一种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传播媒介,面向大众进行批量复制、消费的文化形态。由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众文化已成为目前中国文化结构中最有活力、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而民间文化是指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以民间曲艺二人转为例,因为二人转的发展不仅与大众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有很多相关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近年来二人转的快速发展,使得它已经不单是一种民间文化,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也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东北二人转的命运,可以说是经历了“低俗文化”到“流行文化”到人尽皆知的“大众文化”三个阶段。

有这样一个问题:民间文化的发展需不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且不说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无可厚非,也不说那些因脱离了市场发展而渐趋衰落的例子,单就现如今的社会现实就足以决定商业化是二人转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发展形式。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客观上反映着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要求,也反映着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基础和前提的经济形态,在这里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的前提。内容重于形式,是否商业化只是其发展的一种形式,无须给与过多的指责,只要是能够宣扬真善美的内容就能为大众所接受,就能散发出民间文化自身的无穷魅力。

自二人转人赵本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转的代表性传承人以来,社会各界的争论就层出不穷。很多人认为赵本山所演出的“二人转”与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其实已经有很大差异。大众文化的空间表现特征是世俗性,大众文化的存在过程是由个人化像大众化的转变,是一种中性的大众消费,因而最高原则就是满足平均的大众趣味,因此娱乐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可以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二人转创新发展是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因其世俗性、娱乐性和时效性,需要有一些适当的变化,我相信这就是二人转之所以进行这一系列的创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二人转才能够在今天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体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这对于一个民间曲艺的发展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很多值得其他民间文化借鉴的经验。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文化的广泛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正确地发展中国的大众文化将会使文化民主意识由弱到强,使受众的审美观从传统的单一化到现代多元化,价值取向由理想化变为现实化。这就需要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好方向,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正如中国当代文坛泰斗巴金老人所言:“想的只是一个问题,如何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这是怎样一种超越民族、超越国度、超越阶级的“大同”价值。面对大众文化,我们应该将自己真正置于社会的文化现实中,从现实出发去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其次,面对大众文化,我们要善于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大众文化的新生点和新视角意义。不必局限于大众文化现象本身,尤其是负面影响是观照,不必对此过于较真。另外,面对大众文化现象,我们应进行價值性选择。要善于进行抑恶扬善的审美观照,防止其负面效应,阐发其正面意义。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旧价值系统激烈交锋的今天,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本土化与全球化

任何遗产都与“地方”联系在一起。在当今社会,地方与地缘性认同都成为全球化解释的依据。 二人转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曲艺,其产生和发展显然都离不开我国东北这片沃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袭来,二人转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二人转走出去,与世界接轨,真正为世人所共享,这不能不说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原生态民间曲艺的变异问题。

从文化史的角度说,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传统。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民间曲艺会发生“再地方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共有的目标逐步达到,会出现“他化”现象:即文化“异质性”的大量涌入与“同质性”产生互动并对原来的文化结构产生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质意味着它是处在不断发展、演变和生成的过程中。 离开了这个过程,我们就看不到“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而是僵化、腐朽中的过去文化的遗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不是要固化某些文化现象,而是要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继续生成和发展。

民间曲艺身处这种两难的境地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在这里,承认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非文化遗产的价值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首先,我坚持二人转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创新,同时也不能磨灭其作为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结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形式,创新但不失本真的状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这是由它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美学价值。作为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人际和谐价值与文化认同价值。它还具有经济学价值,可以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产生经济效益,以不断促进其自身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 承认文化多样性,确保文化多元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遗产的保护及遗产规划、管理的适用性和适度性都很有帮助。

其次,二人转的原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提倡创新,并不等于漫无边际的改头换面,而是在其本真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改变,以利于其全球化发展和自身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相对应,原生态的保护工作也要进行,即彩排并演出二人转经典曲目,并进行新曲目的相关创作,适时与其他形式的二人转同台表演,使各种形式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结论

民俗是“民”之“俗”,民众拥有自己的风俗现象,并且对于这些风俗有一整套自己的解释,尽管这个体系有其自身的另类特点。当这些活动能够继续满足他们的欲望诉求时,他们才真正需要这种形式和形式背后的意义。文化变迁时,这种传统能够继续满足民众的表达,能够继续他们所需要的意义的时候,这种传统自然便得到传承和发扬。反之,则需要对这种传统进行改革,继续追求人们所需要的意义。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二人转未来的发展,我认为,需要坚持两种形式同时发展的模式,一方面进行创新,以确保其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抓好原生态的保护工作,配合创新形式的发展,最终使二者相得益彰,造福于世人。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霓虹灯下的草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彭兆荣.反思与阐释[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3]覃业银,张红专.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邢娜(1988.9-),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本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