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
2012-05-26章文儒
摘要:临夏砖雕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是临夏地区极具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砖雕艺人收入少、社会地位低下,加之近年来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出现,从事者逐渐减少,临夏砖雕技艺面临失传险境。文化产业式开发是当今非遗保护中颇具争议的一种保护模式,特别是在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类非遗项目中更加推崇运用这一模式,临夏砖雕作为文化艺术产品,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亦采用这一模式进行保护,然而,通过几年的开发,逐渐凸显文化产品缺文化的尴尬境地,临夏砖雕面临失传的险境并未得到改观。
关键词:临夏砖雕;文化产业
一、临夏砖雕及其面临的问题
临夏历史悠久,是黄河早期文化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境内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繁荣,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人文荟萃。临夏砖雕作为这一地区民间传统美术代表作,其历史可追朔至秦汉时期,宋金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逐步兴盛,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境内各民族文化内涵,至现代更臻完美,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著名文化产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等宗教建筑,仿古楼、堂、馆等公共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一般用于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弥座、屋脊等处。其工艺主要分为捏雕和刻雕两种。捏雕先捏塑各种造型,后入窑焙烧,制作脊兽、套兽、宝瓶等多用此法;刻雕在土窑绵砖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雕刻题材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不断革新,近年来,由于砖雕艺人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普通砖雕装饰市场逐步萎缩,砖雕艺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低,年轻一代不愿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砖雕技艺濒临失传的险境,出现严重的“断代”现象。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挖掘和保护临夏砖雕传统技艺对于弘扬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民间手工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03年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当地的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专门对临夏砖雕做了详细的普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摸清了一批具有较高造诣的雕刻艺人,这一工作为全面保护临夏砖雕打下了基础。之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政府确立扶持几家文化龙头企业,以培育砖雕产业模式全面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通过几年的发展,在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下临夏砖雕对外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年产量达到3万平方米,总产值4亿元多,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四川、宁夏、山东等省区,部分产品远销国外,临夏砖雕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砖雕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临夏砖雕技艺延续问题,传统临夏砖雕技艺仍面临失传的险境。
二、产业开发式保护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技艺传承中断现象越加凸显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传统民间美术, 其创作过程、技法,与其它民间手工技艺一样也面临着艺人断代问题。长期以来民间艺人收入少,社会地位较低,年青一代不愿从事,逐步凸显后继乏人现象。随着临夏砖雕产业式开发,对外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砖雕市场有了一定的扩展,伴随而来的却是传统雕刻技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砖雕公司及部分作坊进行分段流水雕刻,即每个雕刻工匠只负责一部分,期间略去题材创作、制图等过程,一幅砖雕作品最终由多位工匠合作完成,并且在雕刻技法上做了很多改动,使其与传统雕刻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此种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其砖雕作品缺乏整体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失艺术气韵和文化内涵,很难出现巧夺天工珍宝之作。在这一雕刻过程中,雕刻工匠无法习得全部雕刻创作过程,逐渐导致行业内部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飾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雕刻工匠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所培育的仅是熟练工而已,技艺传承中断现象愈加突出。
(二)砖雕作品凸显缺失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化是文化产品的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临夏砖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对雕刻艺人具有较高要求,从事这一行业须具有绘画、书法、古典诗赋和雕刻技艺等方面基本素养。然而,通过产业开发式保护,一些企业和作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雕刻艺人要求不高,据统计,临夏从事砖雕的人员有2000多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临夏砖雕理论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致使砖雕产业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加之分段制作“流水线”式的雕刻,作品缺乏创新,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凸显文化产品缺文化的尴尬境地。
三、如何做好非遗项目产业开发式保护
非遗项目保护与产业式开发二者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合的矛盾,只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艺术延续和弘扬之间的关系,二者就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非遗保护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开发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二者之间关系协调处理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就要充当好这个角色,在扶持和培育文化企业,开发文化产业的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对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引导企业加大艺术创新,挖掘文化内涵,增加艺术价值,进而增强其文化产品竞争力。另外,政府、文化部门要大力扶持民间艺人,加强民间艺人培训工作,引导企业重视艺术人才培养,在龙头文化企业内设立非遗项目传习所,通过传习所培养艺术新人,使非遗项目传承不断延续。
只有深度挖掘文化产品文化内涵,不以艺术为幌子开发伪文化产品,而是挖掘和开发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产业式开发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否则,在某种程度则是一种破坏。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章文儒(1981.10-),男,甘肃省临夏市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助理馆员,现供职于甘肃省临夏州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主要研究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