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实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12-05-23安家嘉周家萍蔡海宁
安家嘉 苏 霞 周家萍 蔡海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广西北海 536000
为了解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乳腺实性肿物的诊断准确率,笔者收集本院乳腺实性肿物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 月~2011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乳腺肿物患者,除外乳腺囊性增生、乳汁潴留、急性乳腺炎等经B超、外观、症状可较易诊断的病例,筛选出231例乳腺不明肿物行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且经术中冰冻或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23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9岁;肿物直径最小0.8 cm,最大7.3 cm;208例一次穿刺成功,21例二次穿刺,2例三次穿刺;乳腺肿物伴乳头溢液患者穿刺同时取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
1.2 方法
仔细询问病史、检查肿物,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患者多采用端坐位,可能晕针的患者采用平卧位。消毒后左手固定肿物,右手持注射器 (10 mL注射器、7号针头),无须局麻,针与体表成约45°角进针,估计深度达肿物后,将针尖轻轻摆动,若肿物随针尖活动,则表示针尖在肿物内。右手将针芯后拉,加大负压抽吸,保持负压状态,在肿物内将针沿不同方向进退,直到针和注射器见少量液体,放回针芯,消除负压后退针。用碘伏棉签将针眼消毒,压迫止血10 min。将针和注射器内吸出物涂片、干燥、固定,HE染色后镜检。
2 结果
231例穿刺病例中,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3.9%(54/57),其中明确查见恶性肿瘤细胞43例,无一例假阳性;查见异常不典型增生细胞,建议肿物切除活检14例,最后病理组织学确诊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或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3.1%(162/174),其中穿刺诊断乳腺组织增生中有2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乳腺恶性肿瘤,漏诊率为0.87%(2/231);总符合率为93.5%(216/231)。所有病例穿刺后均无并发症出现。详见表1。
3 讨论
乳腺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都很常见,在肿瘤当中良性及恶性都很多。乳腺癌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且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1]。乳腺肿瘤最后确诊以病理组织学为准,但如何简单快速对肿物性质进行初步判断于患者或临床医生都具有重要价值。
表1 穿刺针吸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结果比对
本次回顾分析认为,在实行针吸-制片-诊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下,经过相关人员的努力,乳腺肿物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恶性肿瘤误诊率(假阳性)为零。对于高度可疑病例,应常规行活检或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好[2]。漏诊率(假阴性)也较低,出现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针吸出物只能吸取针尖附近的细胞,有局限性;有时吸出物太少,难以诊断或作出假阴性诊断。因此对于乳腺恶性肿瘤而言,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阳性结果有诊断价值,但阴性结果不能否定临床诊断。
乳腺穿刺采取多方向、不同深度进针,故采取标本较广泛、全面,经文献报告有许多病例病理切片未查到肿瘤细胞,但笔者多方向、多方位、前后进针获得满意诊断结果[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取材不佳,或者取材片面或未穿到病变部位时,将会使诊断结果出现假阴性。遇此情况要多次、多部位反复穿刺。关于穿刺是否引起恶性肿瘤细胞散播转移的问题,武汉大学医学院刑富寿教授对作过穿刺和未作穿刺的乳腺癌各360例分别随访5年,统计两组病例预后情况,结果未发现显著性差异[4]。
目前,随着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工作的开展,乳腺疾病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已经被认识,并能够比较准确地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5]。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出报告时间短,一般1 h左右可以出诊断结果。穿刺针吸出物涂片多数情况细胞新鲜,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同一患者可多次反复穿刺,便于动态观察。对于恶性肿瘤,还可对针吸取出的细胞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测定,此对拟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最重要的是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可以使大部分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免去了不必要的手术,故具有安全、经济、便捷、微创、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可作为诊断乳腺实性肿物的首选方法,特别值得在基层医院和不发达地区大力推广。
[1]于泽平,李幼生,王少华,等.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0(19):475.
[2]余小蒙,张长淮,黄受方,等.对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0):26-29.
[3]王永才.穿刺脱落细胞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334.
[4]彭善友,王则胜,黎辉.临床实用细胞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1-167.
[5]李天潢,黄受方.实用细针吸取细胞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1.
[6]蒋书玲,张斌.乳腺癌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ER、PR测定的临床意义[J].肿瘤,2001,15(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