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教学在《误差与数据处理》课中的应用

2012-05-18付正立

海峡科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数据处理因材施教学困生

付正立

分层教学在《误差与数据处理》课中的应用

付正立

福州工业学校

中职学生在学习层次上参差不齐,实施分层教学能有效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该文在《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

中职生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

中职学生在学习层次上参差不齐,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基础原因,二是学习动力,有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这门学科,越学越好,而有些学生却停步不前,这样差距会越拉越大。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个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所教的《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分析误差的来源、正确评价和表达分析结果;在教学上重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设置数据处理任务,教师简单提示,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几十名学生集于一堂,按“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势必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是很不利的,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笔者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任务分层、施教分层、行动分层、评价分层”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活动,效果相当明显。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分层教学的方法

2.1 任务分层

任务分层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及班中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与各层次相吻合的分层任务。在《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中,分层目标:基本任务是“能完成最基本的数据分析,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中级任务是“能掌握课本知识,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高级任务是“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笔者将课程分为八大模块任务,分别是:(1)误差的基本概念;(2)有效数字运算;(3)可疑值判断;(4)精密度检验;(5)准确度检验;(6)回归分析;(7)方差分析;(8)试验设计。基本任务:1—6模块;中级任务:1—7模块;高级任务:1—8模块。在每一模块中各层次的任务也不同。例如在准确度检验模块,基本任务:掌握t检验分析方法和步骤;中级任务:归纳总结t检验法的应用;高级任务:利用t检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任务分层既对学生,也对老师指明方向,既导教也导学。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任务要有差异,但各任务之间有密切关系,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递进,使每位学生在各自完成原有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取得最佳效果。

2.2 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将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减小两极分化,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从而使能力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中。

2.2.1 因材施教

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应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分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学生各尽其能,有效地促动认知上的内驱力。

根据任务分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体现分层教学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失败后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驱力,他们很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加关心,多给他们机会获得成功。教师对他们要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向高一层次迈进。

在因材施教中,为使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可采用分组讨论方法。适宜的方法是上、中、下分组讨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先引导优等生,然后在讨论中帮助中等生和学困生理解知识,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讨论结果要及时评价,发现问题,马上解决。有疑问地方,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解释。

2.2.2 因需指导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在主观、客观方面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教学中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各类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要特别注重对学困生个别指导和优生个别对待。

首先对学困生,辅导工作的第一步是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慢慢培养学习兴趣,有点滴进步就予以热情鼓励。一旦学生有了自信心,教师在学习能力上及时给予因需指导。同时选择对象来帮助,在帮教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在互帮中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锻炼帮教者的能力。

其次,分层次后,中等生群体相对较大,老师的关注相对较少,就有少数学生觉得自己这门课已经“比下有余”,会产生满足懈怠情绪,这时老师也要重视他们,让他们展开竞争,向高层次发展。

最后,优等生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他们的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正确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优等生要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分层施教是在任务分层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它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分层施教中要处理好同步讲授和分层个别教学的关系,达到群体教学和分层个别教学的统一。

2.2.3 行动分层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如在学习t检验法时,学生的行动要求分别是:

学困生:

(3)据自由度和置信度,查t表;

(4)比较 t计算和 t表的大小,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中等生的行动是:

(1)用已知组成的标样来评价分析方法;(2)两组平均值的比较;(3)单侧检验。(4)总结t检验法的应用。

优等生的行动是:

(1)t检验原则;(2)比较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3)确定样本的容量;(4)总结数据处理的方法。

2.2.4 评价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着重学生自我评价,如“非常好”、“基本掌握”、“不会”等评价等级。分层评价方法具有激励性、成功性,不论学生基础如何都能接受,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展。

3 分层教学成效

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通过分层教学,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分层教学体现了教育中的全体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分层教学的成效显而易见,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厌学及能力得不到锻炼等问题。分层教学为学困生开拓了一个积极学习的空间,使他们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和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等都得到了强化。同时也使优等生获得了更多时间参与能力的训练,发展个性特长。

[1] 毛丹弘.误差与数据处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谢红,谭绍华,汤方梅.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33-35.

[3] 王章容.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几点探索[J].考试(教研版),2012(3): 26.

猜你喜欢

数据处理因材施教学困生
认知诊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零替换、多重插补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ILWT-EEMD数据处理的ELM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基于希尔伯特- 黄变换的去噪法在外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