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健康素养差异与健康促进工作侧重点初探——基于常熟市居民2011年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2012-05-14耿香玲吴文豪杨晓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常熟市居民素养

耿香玲,吴文豪,杨晓峰

(1.常熟理工学院 管理学院;2.常熟市卫生局 健康教育所,江苏 常熟 215500)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获取、理解和处理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做出准确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个人素养。健康促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有效手段。[1]健康素养主要包括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两个方面。健康知识包括医学知识、保健知识及个人如何保持良好身心健康状态的相关知识;健康技能是指个体具有的沟通、理性思考和探究健康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去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和维持自身健康的技能。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居民健康素质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先决条件和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基本保证。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形成的快慢,发挥作用的大小,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发挥效益周期的长短,从根本上取决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好坏、寿命长短、劳动积极性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和心理素质的好坏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无疑与个人的健康素养有重大关系。因此,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

提高健康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包括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五个领域。[2]

为了提升常熟市广大居民的健康素养,由市卫生局牵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与社区协调配合,以建设健康城市、“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江苏社区行”为平台和抓手,以改善个体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为目的,以建设健康镇村、健康单位(社区)、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食堂(餐厅)、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等形象化健康促进场所和支持性环境为切入点,在全市范围内,分层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包括全民健身工程、健康细胞工程、无烟和控烟工程、健康检测和干预、健康服务、健康环境整治、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等。

那么,这些活动成效如何呢?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究竟怎样?为了全面了解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现状,2011年,由常熟市卫生局牵头,常熟理工学院参与,参照全国、江苏省和苏州市标准和统一要求,开展了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工作。本文就是运用相关调查数据,分析了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差异状况,进而探寻常熟市健康促进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进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

二、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为全市15~69周岁城乡常住居民3000人。监测范围覆盖到全市10个乡镇20个监测点。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健康素养66条,一是包括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如健康的概念和内涵,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正常人的各项健康指标等;二是健康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如常洗澡、勤洗手、不共用洗漱用具和毛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合理膳食、安全驾驶等;三是基本健康技能等,如能看懂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的说明书和标签,会测量体温和脉搏,会识别危险标志等。

(二)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了全市11乡镇(含服装城、碧溪新区)的1个居委会和1个农村行政村,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相应户家庭,该户中符合调查要求的常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了2010江苏省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由经省、苏州市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并通过市健教所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配合,在质控员的监督下采取主动入户,通过面对面、访谈式咨询调查来收集资料。调查共回收问卷300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数据使用Epidate3.01软件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各项指标构成不平衡

经过对全市所有的监测点的检测数据分析,2011年常熟市居民具备的健康素养平均水平是19.8%①文中相关数据均出自常熟市卫生局、常熟市健康教育所《2011年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报告》。,高于国家健康素养平均水平(6.48%)13个百分点,高于江苏省健康素养平均水平(9.55%)10个百分点,高于苏州市健康素养平均水平(15.3%)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得益于常熟市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常熟市居民各项健康素养指标得分差异明显。其中,被调查人群具备基本健康技能的比例是81.5%,具备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比例为61.7%,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比例是30.8%(详见表1)。可见,常熟市居民具备基本健康技能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比例最低。这一特点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居民中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健康基本技能素养与人们的文化程度和医学常识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如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志,发生危险时会紧急逃生),说明常熟市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医学常识普及率较好,因而健康技能得分较高。但是,由于行动往往落后于理念,基本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健康理念和健康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整体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旦形成,改变起来非常不容易。

表1 2011常熟市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

续表1

(二)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程度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健康素养呈现明显差异

WHO(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卫生服务利用与社会经济地位如教育、收入、职业有关,并随种族或民族及性别不同而出现变化。[3]40这一结论从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从总的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分项指标来看,常熟市居民均表现出以下特点,即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居民,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高于男性居民,45岁以下中低年龄组居民的健康素养高于高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与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健康素养越高,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素养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类人群的素养水平差异详见图1、图2。

健康素养的城乡差异反映出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由于人均收入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及性相对较低;同时,受多种原因限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广泛深入开展,因此农村居民在健康观念的形成、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基本健康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均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差距。

健康素养的文化程度差异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学习、健康技能的培训、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机会不均等。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阅读能力,文化程度高的人在阅读理解能力、知识面、分析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强于文化程度低的人,因而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寻求健康相关知识。[4]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健康教育和健康技能培训,对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认识更深刻,因而能更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图1 常熟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差异

图2 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文化程度差异

健康素养的年龄差异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中45-54岁、55-64岁、65-69岁年龄组人群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6.4%、14.9%和10.5%,65-69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比25-34年龄组低16.8个百分点(见表1)。究其原因,高年龄组人员由于文化程度偏低、身体状况欠佳、社会活动范围受限等因素,接受健康教育和健康技能培训的机会偏少。同时,由于年龄偏大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持续时间更长、惯性更大,其自我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方式矫正的难度也更大。

(三)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存在明显差异

职业决定了人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害于健康因素的多少及可利用的健康资源的富裕或不足,也决定了人们在健康生产方式方面所受到的约束和限制。每一个特定的工作都可能存在某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如身体上的危险或心理上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常熟市不同职业人群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办事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等健康素养水平最高,分别为28.4%、26.5%、25.4%;而农民工、农林牧副业生产人员、失业及下岗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分别为10.1%、11.7%、16.9%(详见表2)。这种情况说明,健康素养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不同职业人群由于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产方式不同而对健康信息的接受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做出有利于健康选择的能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自控能力均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收入水平高、工作环境好、文化水平高的人群的健康信息接受能力更强,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和摈弃不良生活习惯更容易;反之,收入水平低、工作条件差、文化水平低的人群则相对缺乏接受健康促进的机会,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也容易引起吸烟、酗酒、非合理饮食、毒品和药品滥用等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另外,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给弱势人群带来的社会地位相对降低、社会心理压力增大、健康权利丧失以及缺乏信任和关怀等对他们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基于居民健康素养差异的健康促进工作侧重点

(一)运用行为主义法改变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状况,是许多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活方式起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50%,环境因素占20%,生物因素占20%,卫生服务占10%。[5]由上述调查结果得知,与基本健康技能素养和健康知识理念素养相比,常熟市居民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素养的比例最低,说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影响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常熟市健康促进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对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习惯的矫正上。

表2 常熟市不同职业人群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

研究证明,行为主义法是矫正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行为主义法是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强某种期望行为、减弱或消除某种不期望行为的方法。强化方法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塑造、控制等。“正强化”是指应用奖励措施使正面行为出现频率提高;“负强化”是指通过宣传和渲染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刺激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惩罚”是指让行为人付出代价以减少某些不期望行为出现;“塑造”是指培养一个人的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控制”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的一种策略,主要通过回避、替代、调节三种途径来实现目标。[5]例如,2010年,常熟市组织全市各镇、服装城等11个单位在体育馆举行常熟市市民健身大会操比赛,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市教育局联合组织30所学校120多名学生参加的红十字青少年卫生救护比赛,通过对参赛人群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强化”措施。而我市修建的禁毒教育馆、消防教育馆、安全生产事故警示馆则可以归结为“负强化”措施。同理,增加烟酒税、限制烟酒广告、禁止酒后驾车等政策和法规等则是“惩罚”措施。

(二)将健康促进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和弱势群体上,自觉维护健康公平

健康公平是基本人权。WHO在《健康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中强调,公平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而不取决于社会特权。更进一步地说,公平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不是由部分人分摊本可避免的不幸和健康权利的损失。[6]52健康促进行动的重点目标在于实现健康公平,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得到维护健康的机会和资源,促使所有的人能充分发挥健康潜能。

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程度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健康素养差异表明,常熟市健康公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促进健康公平,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区域应是农村,重点人群应是老年人、低收入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具体说来,常熟市健康促进工作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定并执行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公共政策。健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职业、环境、种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立法、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健康行为鼓励政策、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惩戒政策等。鉴于常熟市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健康素养偏低的状况,在公共政策方面应该着力于健康公平,给农村居民和其他弱势群体以更优惠的卫生服务,更多的健康教育机会,更多的利于健康、惠于健康、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支持。例如,给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免费为农村老年人体检,建设农村全民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健身步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2007-2010年,常熟市卫生系统开展了“健康教育讲师团健康知识进百村”活动,累计讲课599场,听课人数达到29308人。

第二,创造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支持性环境。人类健康与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密不可分,创造支持性环境不仅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也是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们在工作及休闲中发挥潜能,获得健康。创造支持性健康环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硬环境,主要指农村及其他弱势群体生存的硬环境,包括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道路、绿化、生活设施配套、垃圾收集和处理、粪便及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等,通过硬环境整治来促进村民的健康;二是软环境,即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文明意识、健康观念、健康休闲方式、健康人际关系、健康行为规范等健康文化。借助文学、艺术、出版、传媒等手段,向农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更新健康观念,指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变等。

第三,着力发展老年群体、低文化程度群体、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技能。健康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提供恰当服务以提高特殊人群的健康技能。对于低收入群体,应该通过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其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维持健康生活水平的支付能力。对于老年群体,社区管理者及志愿者应提供面向老年群体的卫生保健服务,如指导老年群体合理用药、合理膳食、科学锻炼、精神卫生、紧急救护、伤害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其目的在于让老年人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健康,确保其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选择,提高其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对低文化程度的人,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方法如宣传画、挂图、标本、模型及试听资料、音像制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传播健康知识;还可组织现场急救、紧急避险、危险识别等方面的演练,以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五、几点结论

第一,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和处理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健康促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有效手段。

第二,调查数据显示,常熟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各项指标构成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程度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健康素养差异明显。具体说来,城市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女性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略高于男性;45岁以下中低年龄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高于45岁以上高年龄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办事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等群体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农民工、农林牧副业生产人员、失业及下岗人员。

第三,基于居民健康素养差异的健康促进工作侧重点是:运用行为主义法改变居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健康促进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和弱势群体上,自觉维护健康公平。一是制定并执行促进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公共政策;二是创造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支持性环境;三是着力发展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的人、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技能。

[1]Daphne G.A Critical look at health literacy[J].Adult Basic Education,2001(11):67-69.

[2]郭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46-47.

[3]刘丽杭,唐景霞.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健康公平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4(6).

[4]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5]江捍平.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新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4-57.

[6]姜兰姝.关于健康公平现实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5(10).

猜你喜欢

常熟市居民素养
常熟市开展消防安全整治
A Clever Rabbit
石器时代的居民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