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代常州钱氏兄弟的诗歌创作

2012-04-02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诗歌

朱 平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钱维城,字幼安,一字宗盘,号纫庵,又号稼轩,乾隆十年(1745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刑部左侍郎,谥文敏。有《钱文敏公全集》三十卷(《鸣春小草》七卷、《茶山诗钞》十一卷、《茶山文钞》十二卷)。其诗文平淡中不失典雅,质朴中不失趣味,整范中不失性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评价道:“钱文敏维城诗如名流入座,意态自殊。”[1]1324钱维乔,维城三弟,字树参,一字季木,号曙川,一号竹初,又号半竺道人,小字阿逾,官鄞县知县,有政声。著有《竹初诗钞》、《竹初文钞》、《竹初乐府三种》(《碧落缘》、《鹦鹉媒》、《乞食图》),其人格品行与文学成就都受到时人的肯定和赞赏,杨钟义《雪桥诗话》云:“竹汀詹事序钱竹初诗,谓昔人言史有三长,诗亦有四长:曰才、曰学、曰识、曰情,先生兼诗家之四长,此类庶乎近之。”[2]1324

作为一母同胞的兄弟,二人在创作上显示出很多相似之处,蒋宝林《墨林诗话》中说:“竹初(维乔),文敏(维城)胞弟,书画诗文,无不与文敏媲美”[3]1490。但由于二人的际遇和个性差异,诗歌中又自然呈现出不同之处。只有经过具体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各自的诗歌内容与特色。

一、钱维城、维乔的诗歌创作主张

钱维城和维乔所受的教育及所处的成长环境大体相似,他们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即追寻诗画相生,对真性情着意追求,对李白、杜甫、苏轼诗歌的热爱。

(一)追寻诗画相生

维城和维乔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对作画也颇有见解,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中国诗与画在生成之初就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契合点,即追求自然神韵的境界。兄弟二人在创作实践上都能诗会画,在理论上自然也就要求诗画相生。维城《金华道中怀树参弟》云:“爱画工诗是性生,阿兄薄技动倾城。无端别去金华路,空对秋山半雨晴。”①钱维城《茶山诗钞》,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所引钱维城诗歌均出自于此,下文不再一一注明。第一句就道出了兄弟两人“爱画”、“工诗”的天性。维乔在《与大兄夜坐论诗画赋赠》中对于维城的诗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吾兄作诗如作画,落笔江山助光怪。吾兄作画如作诗,尺纸劖刻皆灵思。但教元气入腕底,手动神随本一理。读画不厌多,廿年秘府纷摩挲。读诗不厌少,一卷风骚足终老。此道于今尘土侵,岷源万里谁能寻。都将粉本作吟稿,安知山水多清音。昔人招引空馀步,淡扫云烟即仙路。若能骨法到倪黄,便是聪明通李杜。我欲手持彩笔五丈长,指挥六合无秕糠。新图一幅挂碧海,东南日出天苍苍。”①钱维乔《竹初诗钞》,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所引钱维乔诗歌均出自于此,下文不再一一注明。兄弟二人互相切磋诗画学问,对各自的创作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维乔在此道出了他对读诗读画的理解,即画要多看,诗要求精。这种理论也得到了维城的肯定,这是他们诗画创作相互影响,进而形成风格类似作品的原因。

(二)着意追求真性情

维城、维乔兄弟二人在作诗的过程中,都极力推崇真性情的流露,这在二人为他人写的诗集序中多有表现。如《顾梅坡诗草序》在开头就明白地标举出“性情”大旗,“性情者,风俗之原,而教化之所由始也。”全文叙述了性情与诗的关系,“见其人而如读其诗,读其诗而益信其人”[4]678,没有性情的诗正如无源之水、无根之叶。

维乔亦有类似的观点,如《春觉轩诗草序》:“先贤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刘彦和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夫志有屈伸而性情未有不轨于正者也。人于身世之交、伦物之际,有所感触,非长言咏叹不足以畅其怀也;非旁引曲喻不足以达其义也。然必词不掩意,文不伤质,斯为性情流露之诗。性情流露之诗,作者可以裨益世道,读者可以为兴观群怨之助,为知人论世之资。故曰持焉,曰以意逆志焉。自汉魏六朝迄唐宋诸作者流派,各殊而指趣,不离其宗,故传之可久也。”[5]203明白地道出了创作性情之诗的根源和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强调有所感触不得不发,且用词纷繁但不能掩饰其中、文采华丽不能伤害诗的原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性情之诗。其益处是可以了解人心世道,并使他人知人论世。

(三)追步李杜苏

兄弟二人对李白、杜甫、苏轼有着强烈的敬仰之心,他们尊崇李白潇洒豪宕的气概、杜甫忧国忧民的胸怀、苏轼进退自如的品性,把这三人的精神品格作为一生追求的典范。

1.在诗中表达对李杜苏的怀想之情

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沉情感深受后人追颂,维城作为正直有责任心的士大夫,自然对杜甫崇拜有加。如其《夜坐读杜诗》:“一语关天地,人谋岂与能。江河无日尽,霄汉有谁登。山气通寒幙,秋心入夜登。吾怜浣花老,永夕寸情凝。”在深夜品味杜甫那忧国忧民的诗句,维城的儒教之心更为深化,也更为理解和景仰先贤的事迹。

相比较其兄,维乔仕途坎坷,空有抱负无力发挥,因此对苏轼、李白更有心心相契之感。如《读苏诗》:“先生玉局翁,一笑偶坠地。托身齐入网,乃亦思用世。其言稍稍售,已触蓬垢忌。遂屈廊庙才,转徙州郡置。慈为捍灾患,严或绳法制。惜哉救时略,所至辄小试。何止两涖杭,尸祝泽永施。熙宁本中主,大用良有意。怜才逮宫禁,犹动身后涕。如何阻谗邪,国是遂陵替。仁宗遗两相,皆以党锢弃。虽全贾谊身,竟遂范滂志。维公有诗篇,亦本忠孝寄。竄逐万死间,能无不平气。山川助光焰,物类恣游戏。千秋白日朗,薄蚀岂能蔽。昔公爱吾乡,曾为买田计。终焉骑箕夕,精爽此长被。舣舟感遗躅,洗研沐馀清。一编再拜陈,倘许通梦寐。”把苏轼的一生浓缩在一首诗之中,苏轼本有强烈的入世之心,这和维乔是一样的,虽然维乔并非如苏轼那样遭人妒忌,不当于时,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一腔抱负不能施展。同时,苏轼曾有在常州买田终老的愿望,这在情感上又拉近了与维乔的距离。全诗以叙述的方式表现了维乔对苏轼所处政治背景的反感,引苏轼为自己的精神知己。

在二人的文集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维乔的《自述文》中有“论诗爱唐音,以李杜为宗,所作时或阑入宋人,皆粗涉门径。”[6]281维城也曾说过“吾非李杜诗不卒读”[7]244之类的言语。

2.在创作上模仿李杜苏诗歌体式

钱维城、维乔集子中的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他们的古体诗可以说绝大部分和李白的古体诗体式相似,虽不能说是刻意模仿,但从某些诗中还是能够得出他们以李白为宗的线索。如维城《天姥山》:“层峦倚金庭,斜日昭琪树。白云与我共往还,飘入青莲梦游处。天台濛濛,雨不得住,赤城在望,落叶飞去。四明东来三百里,排青叠翠势未已。崖开壑转涧道通,雷霆擘石马鞍底。长松何参差,修竹相因依。绿阴暗暗见朱户,钟声过水来何迟。中峰巍峨百千丈,惜我匆匆未能上。定看海水连天浮,临风抚掌谈瀛洲。”诗人身在天姥山,自然会想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然,其气势远不及李白诗歌的挥洒澎湃,这主要是由个人的性格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但这首诗也有自身的特点,诗人的主观意念很强烈,对自然进行细节描绘,有动有静,有强劲之势,亦有温婉之风,结尾处诗人心情豪迈、意气风发,表现了其浪漫不羁的一面。

维乔《将进酒》:“飞鸿不能达九天,枋榆与尔同周旋。楚国卞和泣其璞,陵阳一封足已残。君不见,太公朝歌鼓刀叟,一朝风云生后车。饭牛寗戚怨长夜,浩歌惊起齐夷吾。英雄物色良独难,青眼岂敢求庸愚。范睢变姓名,怜寒得须贾。吹箫乞芦中,乃逢掩浆者。奈何今人知,四足黄金,踊跃不敢。冶炙肥臛割素鳞,莫令萧索头上巾。唯有眼前一樽酒,照我绿发长青春。”这首诗和李白《将进酒》最后的旨归虽然一致,都是强调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高歌青春的宝贵与永恒。但主题内容并不一样,维乔的《将进酒》更多的是以史论史,对历史人物进行品评,表达自己的看法。英雄只是一时,再轰轰烈烈的事迹都会成为过去,甚至在生前都不能自全,唯有眼前樽酒,可以使人生永沐在青春里。维乔因自身的坎坷而消极感伤,但并不弃世,这是受根深蒂固的儒家家学所影响。

二、钱维城、维乔诗歌创作的相似点

《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了钱维城、维乔全部的诗歌、散文创作,二人的诗歌数量不相上下。他们的成长环境大体相同,家学渊源和所受的教育几乎一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自幼学习儒家教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道路。传统儒家思想深入骨髓,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到诗歌创造方面,是兄弟二人诗歌旨趣的相似:

(一)诗歌内容相似

1.“吾生夙有山水癖,如酒得麦饴粘糖”——对山水自然的热爱

兄弟二人创作了大量情景交融的纪游诗和写景诗,虽然初衷不同,维城一生任职,多是公务在身,维乔却多半生计所迫,但两人所到之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留下诗歌作品,有一种文人对自然天生的亲近与敏感。当然,地点、心情、内容的不同另当别论,描写景物的细腻、因境而发抒真挚的情怀,却可以作为同类进行比较。维城《渡扬子江》:“江涧更多雾,潮平未退风。日光浮积气,帆影上虚空。形势难徐古,关山北固雄。壮游归黑发,已是十年中。”这首诗把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拟人化,生动地再现了扬子江上的奇特风光。在诗的最后,“壮游”对“黑发”,转眼之间,已是十年,平白的口吻背后是诗人对时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和感怀。

纵观维乔的一生,由于科举上屡屡受挫,生活所迫,因此常年在外游幕或讲学。春闱无望的阴影,漂泊在外的孤独,使得维乔在心理上更容易引自然为同调,在山水之中遣发内心挥之不去的抑郁之情。以诗为证,《雨中远眺》:“野寺层楼回,登临客思重。云天千嶂湿,烟树万家同。远水明天外,遥村断雾中。乡心逐归鸟,纵眼尽空蒙。”登高望远,最能引起诗人的遐思,远处的景物又被雨蒙上一层雾一般的纱幕,内心深处的念归之情从字里行间油然而生。诗人欣赏着造物主所赐予的无尽风光,而所见之物却时时触动着乡思,欲借诗歌来排遣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可以说是维乔整个纪游诗的共同基调。

2.“点滴入农心,何待沾苗黍”——对人间冷暖的关怀

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学家族,“仁义礼智信”是这个家族一直延续的精神信条。家族先祖的品行标杆以及长辈的谆谆教诲,钱氏一门确实不断延续着科甲鼎盛的荣誉,从钱一本进士出身,到第十一世维城、维乔这一辈,维城中乙丑科(1745年)第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生前受到乾隆帝的赏识,把家族荣耀推向顶峰。因此维乔有诗云:“吾家累隐德,七世毕儒冠”(《赠别秋厓侄》)。维乔科场不利,只做到县令,但因在任期间有突出政绩,也被提拔到正六品的级别。不管他们是否做官,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念使得他们较为关注所处的时代现状,多在诗歌中有所涉及,并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假和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儒家精神。

维城集子中有一些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诗歌,虽然在整个诗歌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还是可以从具体的诗句中窥见他的爱民思想,如《微山湖歌》:“前年放舸珠梅闸,微山湖水如急峡。今年走马伊家桥,微山湖水如堂坳。薄云穿日射浅沚,飘雨浥块滋秋苗。道旁老翁见我起,手指新堤色先喜。使君向见此堤无,朝廷为我拯颠圮。自从河水决铜山,千村万落流潺潺。此堤一筑百无事,狂澜不倒安如山。从前男妇捞鱼虾,如今男妇勤禾麻。从前有子赤两脚,如今有子上小学。君不见苔痕隐隐没半扉,扉前数亩今菜畦。老翁饱饭睡且嬉,闲看牧豕还驱鸡。使君且慢走,暂去复来否?茅屋料量何所有?家家酿得几斛酒。不如宽坐喫一斗,朴率勿嫌村野丑。”此诗以“微山湖”这个具体地点三年来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写出微山湖经过诗人以及其他同僚的疏通拯救,成为现在家家安居乐业而不再被湖水所害的安乐之所,从侧面看出诗人关心百姓的切身生活、与民同乐的心态,诗中语言极为通俗,并借老农之口,表达百姓对生活的满足,也歌颂了此次活动中官员的积极表现,亲民之风易然可见。

相比较而言,因自身的困顿和遭遇,维乔的爱民思想中还有一种与民惺惺相惜的情感,因此,他更能深刻体会到老百姓的苦楚,并引为同调。以诗为证,《喜雨》:“今年干支悭,七月熯溽暑。骄阳煽馀疟,屏翳不敢吐。我从嘉禾来,万亩渐斥卤。家家叠水轴,日炙动邪许。深抱虮虱忧,扣额愁见拒。宁知复旬朔,胼胝亦困楚。早起觇晨曦,暮归仰星宇。十日更乾土,农夫泪成雨。今朝轻雷鸣,颜破忽笑舞。固知造物厚,未忍听饥阻。谁能片顷泽,顿释终岁苦。点滴入农心,何待沾苗黍。”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下的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先是无雨之时,庄稼全部干旱,加之蝗虫之害,农民苦不胜言,泪落成雨;然后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造物主最终不忍黎民困苦而下雨缓解了农作物的干旱,最终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也可以如及时雨般惠泽百姓、为民造福的愿望,表现维乔对百姓切身生活的关注。

3.“人生聚散诚何极,骨肉何堪几南北”——对天伦之乐的眷念

钱维城、维乔兄弟二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深厚,无论是为官或是出游在外,不论是相聚还是分离,诗人的笔下从未停断过对家人的关怀。这虽也是人间常情,但这类诗歌的数目之多,抒发的感情之深,对于后辈的鼓励、家族的传承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维城一生任职,公务繁忙,除了为家族提供经济上的需要,也不忘和兄弟辈以及晚辈互相寄赠、唱和,维系家族情感,这类诗比比皆是。他对子女的温柔情怀最突出的表现在写给其女孟钿的诗中,如《读孟钿所寄诗》:“娇女如娇鸟,嘤鸣寄意微。吹来花底曲,劝我不如归。我思同沧海,苍茫百感非。岂缘关塞隔,容易不南飞。”如话家常的语言道出一位父亲因为女儿的关心而引发的感慨,不是不愿意回家,而是关塞阻隔,公务缠身,身不由己。此类诗歌有很多,都是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尽显诗人对家人的牵挂之思,虽无雕饰之词,却更显情意弥笃。

在这方面,维乔和其兄一样,创作了大量感人的亲情之作,其中,较为特别的是维乔写给妻子的诗,如《怀内》:“相望各愁思,相离已十旬。牛衣千里泪,鲋辙一时身。世味怜予拙,羁踪委汝贫。刀环须早卜,庶与共艰辛。”诗人与妻子相别十旬之久,漂泊在外,想到自己的身世可怜,想到家中孤苦无依的妻子,内心的痛楚无法言表。在《竹初文钞》中有专门为汪氏撰写的传记《亡妇汪孺人事略》,其中详细地记述了妻归后上侍姑婆、下恤儿女,不仅照顾全家,还要劝励维乔,最终忧劳成疾,不幸早逝的一生。全文生动可感,写出了维乔的一往情深。

此外,维乔集子中有很多写给后辈的诗歌,对其侄女孟钿更是疼爱有加,如《怀浣青》:“见汝定何日,临岐强自宽。身虽逾渭水,心只绕长安。裘马孤征劣,关山积雨寒。封题劝餐食,挥涕几回看。”寥寥数笔写出叔父对于侄女的想念和关心,感情真挚,情由心生。维乔与孟钿虽是叔侄,但同一年生,亦同一年死,且孟钿才华横溢,诗词俱佳,行事作风有“君子气”,因此,维乔并不以长辈自居,而是把孟钿与龙见引为知己同调,在诗歌中尽话思念和自己的伤离之情。

(二)诗歌题材相似

纵观维城与维乔的集子,会发现兄弟二人诗歌题材基本相同,大体可分为写景题画诗、纪游咏史诗、赠答交游诗、写实感悟诗。除了上面已涉及到的类型(写景诗、纪游诗、写实感悟诗),下面具体阐述他们的题画诗和咏史诗。

1.题画诗

徐世昌《晚晴簃诗话》中说:“稼轩起家文学而练于政事,奉使苗疆,事未竟,以忧归,遂卒。故饰终之典特忧。工画山水,秀骨天成。收入《石渠宝笈》甚夥。同时被宸赏者,与董文恪殆相颉颃。诗为画名所掩,然吐属清隽,皆非凡响。洪北江评其诗:‘如名流入座,意态自殊’,可称笃论。弟竹初,亦诗画并工,足相媲美。”又有相关载维乔的画作风格及其成就:“工山水不专一格,茂密峭秀兼擅其胜,笔意松灵,气体清逸,一种萧疏甜雅之致,脱尽画家面目,无一毫烟火气扰其笔端。”[8]1324从上面的史料可以得知维城和维乔都善画,所谓诗画同工,因此集子中出现大量的题画诗便不足为奇。

据史料记载,维城的画在当时受到了乾隆帝的喜爱,其艺术成就很高。正如会作诗的人才会评诗,会作画的人才会评画,维城作诗作画都非常精通,因此,其题画诗的艺术含量非常高,兹举下面二首。《题画二首》:“独寻幽境寄高闲,满耳溪声满目山。除却扁舟自来往,白云无路接人间。”“水阁迴栏爱独凭,山容面面碧崚嶒。胜游恐向窗中尽,特遣溪云隔数层。”这两首诗描写了一种悠远飘渺的意境,诗是一幅画,画是一首诗,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交融。

除了维城以外,维乔以及下一辈的家庭成员亦是诗画同工,虽没有维城的影响广泛,但一门风雅的家族创作还是显而易见。维乔的题画诗承继其兄,艺术成就不在其下。如《题石庵上人画松鹤障子》:“石庵作画不肯工,兴到捉腕生长风。朅来初地得素壁,之而毛羽横撑空。高槐锁云幡影静,落笔稜稜势初定。松如偃盖蟠碧空,鹤如长人立幽径。虬枝仙骨物外姿,枯禅貌出乃益奇。毕宏薛稷合一手,白日元圃开嵚岐。我本维摩病居士,身逐闲云偶到此。坐看霜阖万里心,空有虚涛满双耳。”

这首诗不光是评画议画,还包含了更多的人生内容,诗的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这种想要游于尘外的愿望,而这幅图所表达的内涵与维乔的心意恰好吻合,融于一迹。

诗与画相生相成是中国诗、中国画的显著特点,诗歌凭借语言艺术的功能,构建有声有色的画面,而绘画也发挥线条的艺术组合,表现韵味深长的意境。题画诗正是融合了两者,因画而诗,既可描绘画面之形,又可阐释画外之神。维城、维乔既是诗文家,又是绘画家,因此在创作题画诗时,既能从画家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画面,又能以诗人的敏感去领悟和感受画面所传达的画外之意,并借题发挥,使得诗与画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2.咏史诗

作为绵延久远的科举世家,儒家的传统精神已深入这个家族,成为每个成员的生活背景,维城、维乔虽然仕途道路有平坦、坎坷之分,但都做过官,对于历史浸淫已久。

维城与维乔兄弟俩走过的地方很多,所到之处留下自己的创作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因此,在面对历史遗迹时挥洒豪情、议论史事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先看维城的诗歌,《孟子庙》:“颓波日东流,吾道危一线。夫子挽衰运,仁义灼霄汉。唐虞一几杖,姬孔同契券。荒哉七国君,率兽争大愿。华屋扺掌谈,处士颊相战。祸先秦人火,六籍已棼乱。不有寿山尊,宁解众目眩。千寻标建木,万古削断岸。肃肃庙貌新,礼乐灿然间。”诗中再现了当时七国纷争的场景,孟子之道在当时的不受欢迎,使得儒家之道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但是孔孟的经典之义是不会因为战乱而消失,而会因其真理性的价值永远留存。维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位儒家精神已深入骨髓的官员对于礼乐的重视,并通过咏孟子庙,抒发了他对孟子的瞻仰,以及对所处之世孔孟之道依旧完好并发扬光大的欣慰之情。

维乔这类咏史诗的总体特征是气势澎湃,有“我”在诗中。如《台州吊文丞相》:“呜呼宋祚何草草,百年疆土真作沼。金鳌一艇才偏安,又见诸王竄荒岛。西风觱篥飞渡河,谁持赤手来求和。真州仓促脱虎口,复冒万死驰沧波。同时将相陈与吕,纷纷降遁安可数。伯颜不杀好男儿,遂使江南遗一旅。厓山鼓绝战舰焚,长星夕坠天为昏。黄冠不遣作后举,杀公乃是南朝臣。忆昔扁舟初泛此,家国茫茫海风裹。乱礁万石一声号,蹙沓悲涛接天起。羝乳生还竟未能,捐躯五百感田横。终教大漠老瀛国,汴流寂寞江潮平。我来海畔怀遗节,落日仙岩有百折(台有大忠祠在仙岩)。灵祠安得荐蘋蘩,正气千年看碧血。”

文天祥作为一代豪杰在中国历史上垂名千古,维乔本来是有强烈的治世之心,可惜,时不我与,没有其兄维城的官运。因此,也就没有完全实现心中的抱负。而此时,站在在台州大忠祠前,想起北宋南宋之间的风云变化,在面对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主战派”不仅要对外抗敌,对内还要和“求和派”进行争斗,而最后,昏庸的帝王倾向求和,使得一片江山沦于他姓之手,作为“主战派”中坚力量的文天祥空有一腔热血,却逃脱不了已被控制的悲惨命运。因此,“杀公乃是南朝臣”,一句话犀利地指出文天祥的悲剧,真正勇敢的斗士却死在胆小怕死的小人手里,这怎能不教人一番感慨!一句“正气千年看碧血”,升华了诗歌的内涵,增加了诗歌的意蕴。

三、钱维城、维乔诗歌创作的相异点

上述分析着眼点在于兄弟二人诗歌创作的“同”上,但两人毕竟是属于不同的个体。在共同的家学传承之下,他们的诗歌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其根源就是科举的影响。科举作为士人进身的主要途径,对封建时代之下的个人及其家族的影响都非常大,个人能否中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族的兴衰。官途或顺达或坎坷带来兄弟二人人生际遇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身份导致不同的心态。

(一)诗歌外在情绪的不同——闲适与穷愁

维城的官途顺达,其政绩、艺术创作都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受儒教观念浸淫更深。其诗歌的整体风格属于温柔敦厚,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诗歌,他都做到不张扬、不夸张,把自己深深的情感隐于内心深处,使得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这当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其朝臣的心态决定的。维乔虽在天资与努力上不逊于维城,但人生命运很难说得清楚,偏偏科举上屡踬场屋,只做到县令,不及维城官运亨通。空有一番抱负之心,现实却如此残酷,由积极的入世之心转而消极出世,是无奈中的必由之路。其诗歌的总体外在情绪倾向有一种悲苦之音,因其所接触的范围更接近平民百姓,其情感的张力也不似维城的内隐,而是更加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除了从上面已经列举的诗歌能够看出这种情绪显现的不同以外,在此另举几例以突出说明。

比如关于家书一类的诗,同样的关心与惦念,维乔比维城更多了一分愁苦之音,“艰辛”一词时时见于诗中,“好待寒窗倚虚幌,扶来膝下话艰辛。”(《得家书有作》),“刀环须早卜,庶与共艰辛。”(《怀内》)“何日田园谢荣禄,倚闾免使望艰辛。”(《至京坻》)“百年嗟几何,人事纷艰辛”(《赠别鲁思侄》)。“穷愁”一词也多在诗歌中显现:“得归敢畏穷愁味,屡别因知骨月情。”(《别大兄南还》)“天涯霜雪宜相忆,诗句穷愁只自看。”(《寄大兄》)“如我穷愁何足羡,奔走三秋游亦倦。”(《题何公子春巢诗稿》)“艰辛”与“穷愁”时时流露于诗作之中,诗人内心总是有一股抑郁之气无法排解,有才无运,不似其兄的官途顺畅,这种诗歌外在情绪显现的不同可以明显看出。

(二)特殊的诗歌类型——应制诗与仙释诗

除了诗歌外在情绪显现的不同之外,两人诗集中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维城有专门的一个集子是写应制诗的,即《鸣春小草》。而维乔一首类似的诗歌也没有,这也是由维城的身份所决定的。乾隆帝是历史上难得的几位喜欢文学创作并实际创作了大量诗歌的皇帝之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以乾隆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御制诗创作集团。维城作为皇帝赏识的官员之一,当然不能例外。应制诗由于其特殊的限定,大多流于泛泛,但根据个人艺术修养的程度不同,应制诗也有成就上的差异。纵观《鸣春小草》卷,维城的应制诗大部分都是有内容有思想有感情的,不同于庸人之作。如《御制立秋日作元韵》:“岂缘一雨晚相似,已过三庚信始明。鸿影恰归秋塞近,蝉声初报暮山晴。诗吟杜甫孤城迥,赋就欧阳午夜清。闻得农民欢告语,看迎白辂阳皇情。”应制诗的感情倾向不外乎歌功颂德,文饰升平,维城的应制诗在这方面也是特别明显,但在这种大的前提下,维城总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现实方面,并不是空无一物。比如上面的这首诗,写到农民的生活,虽然全是积极的方面,不一定代表当时的全部或实际状况,但能考虑到农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就这一点看,至少说明维城并不是一味的谄媚逢迎,还是很关心平民百姓的。另如《御制戏题兰元韵》:“空谷犹知思美人,随车喜沐露珠新。等闲莫被卷葹笑,一寸心留一寸神。”这首七言绝句写得活泼灵动,耐人寻味。

维乔在经历了仕途上的一次次挫败以后,渐渐沉浸于禅释的尘外之心,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在诗中多有反映。如《余自少好参同家言,每与大兄言之,未首肯也。舟中偶阅东坡诗言子由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因亦窃闻一二,余愧闻望不逮子由,顾所好略有同者,因用集中初别子由韵作诗一首,既以示兄。亦用自勉云》,从篇幅较长的诗题中就可以看出维乔与维城在此方面的不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道家语言,上天入地,恍恍惚惚,冥想于尘外之思,亦是其逃离于现实的避难之所。除了上面的自我剖析,其集子中亦有其表达出世的诗句,在此不作赘述。在《自述文》中,维乔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表现了由入世而最终出世的心理历程。这是对无力改变的命运的顺从,也是一种无言的抵抗。

维城比维乔年长二十岁,对维乔来说,长兄如父,自幼受到维城的教育和指导,因此,在人格形成方面和诗歌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只是由于不同的人生际遇,继而又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关系亲密无间,亦师亦友,并努力教育家族后辈成员,推动钱氏家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可以说,没有兄弟二人对家族的尽心尽力以及自身的影响力,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文化世家。通过上述对兄弟二人的诗歌创作分析,可以了解到二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性格心理,进而窥见整个钱氏家族的文化品性。

[1]洪亮吉.北江诗话[M]//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杨钟义.雪桥诗话[M]//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蒋宝林.墨林今话[M]//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钱维城.顾梅坡诗草序[M]//茶山文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钱维乔.春觉轩诗草序[M]//竹初文钞: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钱维乔.自述文[M]//竹初文钞: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钱维乔.茶山诗钞跋[M]//竹初文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徐世昌.晚晴簃诗话[M]//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