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5-10王晓飞
王晓飞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例如课文教学讲述《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学生对林中之王的狮子产生怀疑,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怕不怕狮子?”一会儿,他又问:“鳄鱼怕不怕狮子?小鸟怕不怕狮子?”老师面带微笑:“我想是怕。”学生分辨说:“我想不怕,狮子只有在陆地上生活,鳄鱼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狮子要是到岸边喝水,遇到了鳄鱼,肯定打不赢鳄鱼。”又过一会儿,他再一次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小鸟怕狮子,小鸟落到地上吃东西时,很可能被狮子逮住吃掉。”这堂课,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张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⑤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三、教学民主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教学要有民主精神,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思有所创,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民主化、科学化就像语文教学的双翼,他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可见,营造一种民族、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