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2012-05-10林光崇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均衡化教科书课程

林光崇

摘要:实施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教育的重要措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摆脱传统观念,活用数学教科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数学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在数学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同等的学习机会上得到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一种理想、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状态。教育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均等发展,它更加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把教育均衡发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依据小学数学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讲究探索与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均衡的发展,所以教育均衡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对小学数学的现有教材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更不能体现教育的均衡化,只有把新的教育思想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转化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化的发展。下面是把教育均衡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摆脱传统观念,活用数学教科书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在于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科书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数学教科书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给定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数学教科书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是去教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使教育得到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数学教科书中只是在传递给学生一种概念的认识,什么是北偏东,什么是北偏西,什么是南偏东,什么是南偏西,知道这是生活中需要用的常识,但是却缺少生活实践,这样的传递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在大脑中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不是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课堂变成实践的场所,教科书变成学生认识的垫脚石,更多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感悟知识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我没有利用数学教学课件来认识这些概念,而是设计了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运动场面,利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进行学生与老师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场上进行北偏东30°走10米,然后北偏西20°走15米,再南偏东40°走20米,最后南偏西45°走25米,从实践中认识这些数学概念。这些都是书本中不能传授的知识。书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一样可以让它“活”起来。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数学知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的时机要靠教师来创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四则运算》时,课本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怎样列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是这样的认识却忽略了如何认识这个过程。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观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思考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学习的方法,总结学习的规律。设计如下:

(1)导入环节巧设疑点,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如导入环节中24×2+24÷2我们该怎样计算,让学生带着探索的心愿去学习新课,使学生质疑我要去探索方法才能计算出这个问题。

(2)在提问后留“空白”。在24×2+24÷2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试算,找到计算的方法,然后汇报给老师,在试算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不是教师的传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掌握方法。教学过程所达到的效果也完全不是一样的。

(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如59-0.5被减数是分数,减数是小数时,怎么减?虽然以前学习过了减法,但又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时是模糊的,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呢,而老师又没有给我们一个新的方法,这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因此,学生再次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你对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能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法则吗?以往教学中都是教师总结规律或方法,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可以完整的表达清楚本节课的知识难点或重点。而新的观念中不只是教师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和处理。他是如何表达的,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表述,虽然过程是“坎坷”的,但是我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5)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例如学生在计算8÷4×14=8÷1=8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观察算式中出现的错误,说出错在哪里?

(6)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99×38+38=?你怎样计算?试用简便方法算一算?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中总是感觉很累,其实“累”的真正原因就是你把这些“空白”给抹杀了。在这些“空白”中更多的是学生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讲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计算,而是从探索中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学习探索的结晶,学习的过程不是记忆的终结点,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学习规律来创造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中总结出学习的规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传统教育强调教育的统一要求,其教育方式是削足适履式的,其检测手段是考试,衡量的标准是分数,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消磨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品格及锋芒与锐气,是一种典型的非个性化教育。尽管相同年龄的学生有着某些方面共同的心理特点,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原有的基础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与特长各有不同,以统一的目标,用统一的教材,采用同样的方法,按统一的进度,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输入”状态,感受不到亲自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淡漠,依赖性强,进取心差,听任摆布等个性弱点。那就使培养的对象成了“小绵羊”式的学生。而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弟子个性的关注。但就传统教育的整体而言,过分强调共性是其基本特点。随着教育的脚步不断的前进,我们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找共同,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要实行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

四、在数学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融合着不少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努力钻研,充分利用,还可以依据知识,不断补充和开拓新材料,编新例题、新习题。例如,通过介绍祖国的“四化”建设成就,象煤、钢、铁、石油的产量大有增长,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发射的地球卫星,自行研制的粒子对撞机等高科技;以及我国古代的一些伟大的发现,象祖冲之的圆周率、《九章算术》中的一些方程、射影定理,还有八卦与二进制、算筹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渗透在知识的教育中,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从小立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志愿。

总之,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改革同样需要不断的更新,这样才能适应均衡化,在以后的探索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发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均衡化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意义的把均衡化和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猜你喜欢

均衡化教科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打麦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藏起来的教科书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自行车的发明
EDIUS 5.1音量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