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012-05-10刘国齐
刘国齐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知识被视作既定的、一元的内容体系,教师依据刚性的、指令性的教学大纲,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以注入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由此,教师往往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则成了配角和附庸,成为被牵着和被抱着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以及在规定时间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来进行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某一学段某一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教师和学生获得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更充分的情感交流,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感悟数学。
数学来于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
一、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发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倍感亲切,例如,教学数学中“行程问题”这一知识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左右墙边,请一名学生喊‘出发口令,两个人面对面同时向对方而行,同时老师记时(数出1秒、2秒、3秒),此时两个学生碰在一起,老师立即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线段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叫“相遇”,在行走时老师数的3秒就是他们两人用去的时间,每秒钟所走的路程就是速度。然后又让这两名学生背对背,用同样的方法走回原地,老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线段图,告诉学生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到不同的两地就叫“背向而行”。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解题方法。
二、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课堂教学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受到积极感染,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例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个学生就说:“老师,小红有多大了”?我装做不知反问:你问这干什么?他回答到:“如果小红很小爸爸妈妈抱着就不用买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只买4张票,求4个6是多少,列式:6×4=24(元)。如果小红要买票,求5个6是多少,列式:6×5=30(元)”。还有学生说:“小红如果买半票呢”?列式:6×4+3=27(元)。学生在解题时,让学生共同参与,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不同一般的回答,就有了多种解答方法,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让学生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预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诱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践和感知带到课堂,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实践证明,课堂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