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慈善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构
2012-05-08金利娟
[摘要]当代中国慈善理论体系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议题。但是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的论述中却发现了有许多否定性的论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科学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那些否定性论述,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并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慈善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启示
当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并且慈善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内地重新出现的新兴事业,它正以不可替代之势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对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慈善观
慈善事业是现代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理应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对慈善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并且有许多看来是对慈善活动批判的、否定性的论述。正确地解读就成为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慈善这些否定性论述的关键。
(1)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
1.慈善活动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他们虚伪的剥削目的的幌子,最终维护的还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资本只有一种增值自身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生活本能,而资本家本质上就是人格化的资本。资产阶级的各种慈善措施只是为了从工人阶级身上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建立慈善机构也只是为了让工人阶级更好地顺从他们的统治。不可否认,资产阶级会给予无产阶级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帮助,但是他们返还给工人阶级的只是他们榨取工人阶级血汗的千分之一,并且当这种帮助危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时,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资产阶级的慈善并不是真正的慈善,而是为了防止工人阶级反动的有利武器。
2.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且这种救助职能应由社会共同体自觉承担。
马克思认为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有必要存在,他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有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理论。他表示,未来社会在分配社会总产品时,其中作为消费资料的部分,在个人分配之前,要从里面扣除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的部分,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以及建设学校和保健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从这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否定慈善事业在未来社会存在的必要,其次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建设学校和保健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基金,是社会共同体在向个人分配消费资料前的一种自觉扣除,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慈善活动的济贫扶弱功能是应当由社会共同体来自觉承担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慈善事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慈善事业,但是他却充分肯定了未来社会慈善活动存在的社会必要性以及把济贫事业作为国民支出的一部分的必要性。
(2)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以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依托,都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理论时,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的具体所指,以免对他们关于慈善的这些否定性论述产生误读。
1.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的论述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发表的。
19世纪中期以来,在欧洲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贫困化不断地加剧。虽然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自由、平等、博爱等这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深入人心,但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的社会现实下,论证博爱、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的进步性就不再成为必要,并且随着唯物史观的产生,说明社会变革也不再需要用仁慈、博爱这些唯心的抽象的人性论观点。面对这一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要进行政治革命,而不是仅靠对穷人的救助这一慈善活动来改变物质生活条件,这种行为不过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装饰而已。因此。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与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必然会产生他们对慈善活动多为否定性论述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会对慈善活动如此尖锐批判,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以分析。
2.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活动的否定性论述都有它所特指的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慈善活动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虚伪的慈善活动,他们并没有否定一般人的慈善活动以及慈善所具有的扶贫济困的基本功能。相反,他们肯定了工人阶级无私的仁慈与劳动人民互济互助的行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无产阶级自己本身就处于困难阶层,也正是这样,他们才真正懂得饥饿的痛苦,才真正懂得舍己救人,所以穷人给予穷人的帮助,远多于资产阶级。再者,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资本家的慈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使工人的基本生活得以改善,工人们可以依靠仅有的慈善填饱肚子,只不过这种慈善不可能成为工人阶级的福祉。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只是资产阶级这种虚伪的慈善行为,并没有否定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的基本社会功能。因此,我们不能仅从直接的字面含义上来理解马恩对于慈善的否定性论述,要从他们的特定角度来理解他们所指的特定对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是在我国新时期所产生的社会伦理思想,是对传统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突破、創新、发展和完善。其中将慈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对慈善的批判是为了否定任何挽救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行为,是为了寻找一条彻底的社会革命道路,他用一种否定性的慈善观为我们未来建设慈善事业开辟了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慈善的否定性表述中,应该看到慈善是一种关乎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终极关怀这一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赋予了慈善活动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的含义,从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意义上阐明慈善的内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开放、平等、包容的慈善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了价值导向及方法论指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標志着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诞生。现在我国慈善事业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一大批慈善机构应运而生,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等,在帮助老弱病残、贫困人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我国慈善事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
1.慈善观念的滞后。据统计,2009年中国个人捐款总额为68.27万元,只占到境内捐款总额的23.40%。2而在美国,所有慈善捐款中的85%都是来自于普通民众,慈善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因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所以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其中对慈善事业持消极思想的不乏其人,并且将慈善事业只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而并非作为社会分工的社会事业来看待,这种社会氛围势必会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2.慈善组织出现信任危机。由于受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财富,轻伦理”思想盛行,部分慈善组织也是丑闻不断,如希望工程假信、青基会和红十字会滥用善款,慈善组织异化为金融平台等,极大地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搜狐网对造成中国慈善事业落后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在1460名参与者中就有62.26%的人认为是中国慈善机构令人怀疑的公益性。不可否认,这是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问题。首先,慈善机构数量少,捐赠渠道的不畅通,以及慈善组织宣传的滞后,导致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不了解,对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和途径不熟悉的现象。再者,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也不健全,资金运行缺少透明度,并且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导致侵占、贪污、挪用的事情屡见不鲜,影响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除此之外,法规政策的不健全,理论研究的脱节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原因。
(3)伦理反思
1.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及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现代社会是公众社会,现代慈善是社会志愿事业,是“陌生人之间的伦理”, 同情和关爱弱势群体成为现代慈善的基本精神。在西方,受基督教义中“原罪论”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慈善才能接近上帝,宗教信仰影响着教徒们的慈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宗教伦理中纯粹的慈善精神,弘扬民间慈善,提高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自觉意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慈善的社会氛围。另外,慈善组织应注重自身建设加强舆论宣传的力度,提高行业自律精神和监督力度,对善款的使用要更加透明化,做到善款善用,公开透明,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提高公民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2.推进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的时代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慈善本质上是扩大资本积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毛泽东继承了这一态度,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从邓小平到胡锦涛都不同程度的给予慈善事业以肯定的态度,才扭转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慈善事业否定的这一趋势,肯定了慈善事业存在的重要性。如邓小平就强调在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先富的人和地区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慈善方式来扶持落后的地区和个人。但是当今日中国的慈善实践日益发展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研究的缺失,会使中国的慈善事业遭遇挫折。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偏执于字面含义,而应认识到它是以一种变革以往一切解释慈善活动的抽象的道德根基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观、方法论。
今天我国的慈善活动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普通群众为主体的慈善,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慈善,人们从事慈善活动是出于同情之心,同胞之情,而不是为了做掩饰,打幌子,它并不违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慈善的观点,而是符合他们关于慈善的精神,我们在客观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慈善的思想运用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建设中,反思中国现在慈善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我们提供发展慈善事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方法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83.
②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任平.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J].学术研究,2010(5).
[3]卢德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2009(1).
[4]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的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金利娟(1986—),女,汉族,陕西澄城县人,哲学硕士,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东西方哲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