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2-05-08梁彩红

新时代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梁彩红

广西宜州市第三中学宜州546300

【摘要】问题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容易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缺乏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对问题不敢问、不爱问、不善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敢于提出疑问,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1.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刺激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使学生产生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求索,最终得以解惑,获得知识经验。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才得以真正体现,教学才算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得到锻炼,语文能力也自然得到巩固、发展和提高。

1.2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事物进行重新理解、分析,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得以扩充。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发现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发明浮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也都始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会得以发展。对创新能力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带来诸多的连动效应。

2.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严重流失及原因分析

多次的调查结果表明: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逐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文化的障碍。

自古以来,“述而不作”的儒家传统文化要求人们思想统一、保持共性、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它往往使人们形成一种保守的心理态势,遵从中庸之道,从不轻易展示个性。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使人们认为“只有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传统都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2.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多年来,教材容量大、难度深,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都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2.3教育观念的遏制。

长期以来,教师采取输入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在教学中,他们不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是扰乱课堂秩序,对其讽刺挖苦或粗暴压制,最终导致学生不敢、不愿提问。

2.4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

一是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以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进行启发式教学。二是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提的问题都是从书本上“借”来的,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

2.5学习态度的偏差。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学科始终处于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有的同学认为语文课学不学、听不听差别不大,有时间不如多做一些数理化习题,抱着这样的态度,就连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都成问题,更不要说积极学习,产生问题意识了。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3.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新的教育理念。

3.1.1教学目标强调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二期课改强调要求“自主”,但是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3.1.2教学方法强调授之以渔。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动,以问题启发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中产生的问题设置出相应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启发问题,以疑激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索,从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独特之处。

3.1.3教学过程强调多向互动。

教学中既要否定以教师为唯一中心的观念,又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高级伙伴。所以教学本质上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多向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启发学生,学生还可以启发教师。

3.2消除心理障碍,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忙于给出完整的答案,要耐心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地方,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相长”。教师应从情感入手,通过师生间爱的交流,发扬民主作风。只有气氛和谐,心情愉悦,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于一篇文章,学生不喜欢是常有的,应该询问其原因,以此进入对文本的探讨。阅读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共同对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更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做到这一点,需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强。

3.3提升教师引导素质。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和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的职责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处理好三维度的关系,课堂也不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地方,目的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总之,我们应自始至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他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他们理想的火炬。

3.4创设良好的课堂质疑氛围。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要营造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质疑氛围。

课堂质疑氛围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3.4.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问。

问题的发现,依赖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没有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无法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学生很容易提出质疑。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有争论性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互动合作式学习,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目的性,避免学生因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提出偏执性和肤浅性的问题,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进一步思考问题。

此外,把语文引向生活,延伸课堂语文学习的视野,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4.2创设提问环境,养成提问习惯。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弱化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努力营造提问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比如,可以设立“问题卡”;也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创设“你问我答”专栏,还可以在每堂课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等。老师既要像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又要对学生的“问”与“答”及时给予评价。如果学生长期受到这样的训练,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形成。

(1)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围绕课文题目提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2)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3.4.3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乐于提出问题。学生爱问,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用一个人的想法去代替所有人。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肤浅或不合逻辑,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要平等对话,不能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以开口的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乐于提问。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深思熟虑,力求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更多地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而学生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搭桥铺路,课堂上就不会怕出丑,就感到还有许多知识需要了解,就愿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问题。

3.4.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涵着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深刻,即“善问”。

(1)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因为优秀的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往往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一般都是通过某些关键字词让读者去品味。

(2)逐步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情节的概括以及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有的学生认为是于勒,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我”。敏锐地察觉这一观念矛盾,把学生们的理解困惑和“错误”准确地披露在班级集体之中,引发研究、讨论和争辩,这样就可以及时地把集体性思维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反思,促进问题策略的生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问题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习策略,特别是问题策略的生成过程。促进初中生问题策略形成的方法有:言语化训练法(学生陈述自己解决问题的理由,叙述自己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评价自己思维过程的优缺点,发现并诉说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或思路等)、他人提问训练法、自我提问训练法等。通过训练,初中生能生成元认知策略,形成学习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5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发问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发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列举已经学过的关于写“草”、“花”、“风”、“雨”的诗歌。“比”就是比较,即就两项或多项比较其异同及优劣。

另外,课文后面的问题,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也是启发学生发问的范例。初学阶段或学生提不出问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后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有了范例和方向,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发问的难度和高度,经常训练,也能培养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品质。

3.6课后发问延伸。

教学中,让学生提出一两个我没有讲过的那方面的问题来自主探究,写出探究报告——可以是一点感悟体验,或者一点遐想,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在于学以致用。通过学后自己发问,畅谈交流心得体会,力争有突破,站到老师的肩膀上去。

课后的发问延伸,还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发现。例如学生的《水浒》阅读中,有学生提出“宋江武功不高,地位不高、没有用兵韬略、没有大量钱财,他为什么能坐头把交椅”这样的问题,并写出了研究报告,很有见地;另有学生写出《潘金莲与阎婆惜,两个苦命女人》的阅读报告,也很有独到;也有写《童贯与高球》、《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的,等等,学会发问为他们的阅读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读书愉悦和收获。

3.7问题意识的养成要重视过程,注重发展性评价。

第一,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多鼓励,少批判,杜绝嘲讽。第二、作业布置要体现问题意识,每篇新课文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提一两个问题,课后再提一两个问题。第三、建立课堂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定期检查,与学期的评定挂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把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重视发问,养成质疑习惯,形成问题意识;想方设法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使得他们想问、敢问,会问、善问,主动探索,积极展现。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创新。

总之,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诱导学生自我提问为手段,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温海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4.

[2]石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8.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