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热补针法治疗产后身痛48例

2012-05-06闫宸赵中亭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针刺疗法补法

闫宸,赵中亭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传统热补针法治疗产后身痛48例

闫宸,赵中亭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关键词】针刺疗法;补法;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是因产后血虚或素体肾虚,经脉失养,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寒邪入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以分娩后出现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肿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似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本病的证候与“痹证”相似,但因其“病在产后”,且与产褥期生理密切相关,故与之同中有异。中医学认为,该病在临床上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患者极少,本虚标实者为多。笔者在实习中,跟随带教老师应用热补针法治疗本病4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均为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在产褥期内发病,中医诊断为产后身痛。年龄最小22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25 d,最长9年;辨证属寒湿凝滞型19例,属气血亏虚型16例,属瘀血阻滞型13例。多数患者早期曾接受中西医药物治疗,未见明显疗效。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重着、麻木,遇冷或阴雨天加重。

1.2 诊断标准[1]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多有产时或产后失血较多,感受风、寒、湿邪病史;②产妇肢体关节酸痛、麻木,但局部无红肿灼热;③应与痿证、风湿痹证等引起的关节酸痛相鉴别。

1.2.2 中医诊断标准

①寒湿凝滞型表现为产后肢体不温,关节腰骶冷痛,恶露不畅,小腹冷痛。舌质紫淡,脉涩。②气血亏虚型表现为产后遍身关节隐痛,肢体腰脊酸楚、麻木,头晕心悸,面色少华。舌质淡,少苔,脉细无力。③瘀血阻滞型表现为产后关节腰骶刺痛,恶露不畅,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1.3 排除标准

①在产褥期后发病者;②疼痛并见晨僵,或关节强直、畸形者;③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类风湿因子检查异常者,或X线摄片检查示关节形态异常者;④临床诊断为风湿、类风湿或痛风者;⑤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或不宜针刺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主穴取关元、足三里、风市、合谷,疼痛部位局部选取3~5个阿是穴;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中脘穴;气血亏虚型加血海、三阴交穴;瘀血阻滞型加地机、太冲穴。以上腧穴按照标准[2]进行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穴区皮肤常规消毒,依据不同的穴位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30 mm×25~50 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针刺深度因人而异,以针刺后患者有得气感为度。得气后,主穴采用热补针法,其余配穴均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热补针法的具体操作为,医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待患者出现酸、麻、胀感觉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使针下沉紧,针尖应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右手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至患者局部产生热感为度。留针30 min后缓慢将针缓慢拔出,急闭穴孔[3]。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2版)产后身痛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评定。

治愈 产后关节和腰骶酸痛消失,伴随症状消失。

好转 产后关节和腰骶酸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未愈 产后关节和腰骶酸痛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传统热补针法对本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9.2%,其中,对寒湿凝滞型为主的患者疗效更佳,总有效率为84.2%。

表1 不同证型患者疗效比较 [n(%)]

4 讨论

对于产后肢体冷痛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论》,指出其因为“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中医学认为,此病证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褥期内妇女的体质特点是卫气不足、营血亏虚。妇人产后耗气伤津,血液耗损过多,新血未能及时补充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或者平素体虚,产后元气亏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机体,以致气血凝滞,瘀血阻滞经络,使局部血运障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从而使经络失养;或产后瘀血内积,气血运行不畅等皆可致产后身痛。《叶天士女科》:“产后遍身疼痛,因气血走动,升降失常,留滞于肢节间,筋脉引急,或手足拘挛,故遍身肢节走痛;或瘀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节作痛。”究其根本多为产后失血多虚、多瘀,正虚卫外不固是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外在条件,两者结合最终导致邪气阻滞经络,造成“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傅青主女科》:“凡病起于血气之表,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现代医学认为[4],妊娠后期及分娩时由于骨盆各关节的活动性增加,关节松弛,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轻度分离,加之休息不当或过早持久劳动或端坐等,致产后肢体关节疼痛。也可以认为因产后的特殊生理体质,加上劳累及风寒侵袭而发病。本病临床常见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重着、麻木,畏风恶寒,遇冷或阴雨天加重。根据其发病机理,现代医学多以止痛为主,未能从根本上治疗该病。而中医则针对病因病机“标本同治”,以养血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夹杂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传统热补法是简化烧山火和进火补手法而形成的一种复式手法,刺激量介于烧山火和进火补两者之间,操作简便。具有补益正气,温补阳气,健脾除湿,化瘀止痛的作用。该手法针对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能激发经气并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起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改变血液黏稠度及血液流变的性质[5],加快血液流动,通调经络,改善病灶周围组织的氧供应,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亦能载气,血行则气行,体现了“以微针通其经络,调其血气”,气血运行通畅,肌肤可以得到濡养,则“荣则不痛”。在治疗中,主穴关元、足三里等均为性能偏补的腧穴,合谷具有止痛作用,被称为“止痛要穴”,风市则可祛风散寒,对主穴进行热补针法操作,增强了扶助正气的作用,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根本治疗目的。根据病因、病情的不同,在治疗中酌加相应的配穴,阴陵泉、中脘可以祛湿通络,温阳散寒,血海、三阴交补益正气,滋阴养血,地机、太冲则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诸穴合用可达到调补营卫,益气养血的目的。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遵循了“寒者温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因而对寒湿凝滞型的产后身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在《千金方》中有“熨而通之”的记载[6]。而热补针法在“开道”的同时,也可达到“灸以温暖之”的效果,借助热补针法在操作中产生的热感,达到温养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从而温煦表里,驱邪外出。热补针法在操作中,左手揣穴且紧压穴位,右手使针感传导,务必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并使热感感传。操作中注重得气与行气,而这两者在针刺中具有重要作用。热感的感传,使经络、气血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S].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222.

[2]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GB/T1234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与定位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7.

[3]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

[4] 刘敏如,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0.

[5] 严洁,朱兵.针灸基础与临床[M].湖南:湖南科学出版社,2010: 402.

[6] 刘更生,张瑞贤.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62.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1.047

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1-0047-02

收稿日期2011-05-30

作者简介:闫宸(1986 - ),女,医师

通信作者:赵中亭(1983 - ),男,助教,E-mail:zzt0208@163.com

猜你喜欢

针刺疗法补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观察
针刺疗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枳术丸汤剂结合针刺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电针治疗中重度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浅析王丽平教授针刺治疗月经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