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渭南方言研究概述

2012-05-04王麦巧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渭南师范大学方言

王麦巧

[基金项目]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和渭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分别是2010JK092和09YKS015。

渭南方言即渭南地区方言,其范围包括临渭区、韩城、华阴、华县、大荔、潼关、澄城、合阳、富平、蒲城、白水。渭南方言隶属于关中方言,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渭南方言文化积淀深厚,是研究渭南民俗、文化、历史等学科的重要资料。目前,学术界关于渭南方言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把渭南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甚或陕西方言研究的一部分。第二,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第三,把渭南方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处于附属地位的渭南方言研究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对关中方言或陕西方言的研究,不可能跳过渭南方言。涉及渭南方言的关中方言或陕西方言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语音,二是词汇,三是方言分区,四是语法。语音方面,最早可追溯到白涤洲的《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它是20世纪早期调查研究关中方言的权威著作。白涤洲调查了关中42个县50个点的方言,其中包括渭南、华阴、华县等地方言,为研究关中方言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报告》只调查了语音概况,没有词汇、语法的调查内容。继白涤洲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杨春霖、薛生民、张富昕的《陕西方音概况》,于1960年由陕西省教育厅内部铅印出版,《概况》反映了陕西全省各县方言语音特点,为当时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依据。文革时期,语言研究出现了中断,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如孙立新的《关中方言说略》(《方言》1997年第2期),全面描写了关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共同特征。张维佳《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指出,关中方言鼻尾韵演化模式有合流、弱化、分流三种。演变出鼻音型、元音鼻化音型、元音型等类型。邢向东《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涉及合阳、韩城方言。

词汇方面,着眼于考据,或者考证本字,如任克《关中方言词语考释》(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孙立新《关中方言本字考》(陕西日报,1998年5月12日)。或者考证词语的历史来源,以孙立新《陕西方言纵横谈》(华夏文化出版社,2001年)为代表。或者为词汇专题研究,如孙立新的《元杂剧中的陕西方言词语》(《当代戏剧》,1998年第6期)、《关中方言的特征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或者考证词语的音义等,通过古今联系,从而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词义,同时也可以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例如杨春霖《关中方言词语考》(《陕西日报》,1984年12月至1985年元月)、郭芹纳《关中方言词语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刘百顺《关中方言词语考》(《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04期)、佐藤孝、杨春霖《关中方言漫议》(《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朱正义《关中方言古词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以上论著中都有关于渭南方言的内容,尤其是《关中方言古词语论稿》。《论稿》考释了见于古代文献而又仍然通行于现代关中方言的200余条语词的词义、读音、用法等,因为朱正义先生是渭南地区华县人,因此这些词语多是华县、渭南的乡村土语,读音则全依渭南话的语音。

方言分区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把陕西方言分为陕北晋语、关中方言、陕南方言。关中方言根据前后鼻韵尾相混的程度分为“东府话”和“西府话”,东府话即渭南地区方言。邢向东《陕西省的关中方言》(《方言》,2007年第4期)指出,韩城、大荔、合阳属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解州小片,渭南、蒲城、白水、华阴、华县、澄城、富平、潼关属关中片。

语法方面,很少有人问津,值得一提的是张展华《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人文杂志》,1980年第04期)和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三秦出版社,2010年),前者介绍了关中方言形式多样、别具韵味的形容词。后者注意进行对比研究,注意有关代词语音历史层次的研究,注意代词合音、减音等音变现象的研究;既注重共性的东西,又注意个性的东西,是区域性方言代词研究做得最好的。[1]3

综上所述,渭南方言研究处于附属地位,零碎、不成系统,而且呈现不平衡性,给予语音、词汇关注多,语法方面关注少。

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

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研究成果有:第一,进一步对渭南各县点方言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描写,编写渭南各县点方言志。1982年6月,在国务院的指示下,陕西省第一轮地方志编写工作展开,方言志也列入编写规划当中。经过各位专家的努力, 陆续出版了渭南、白水、潼关、澄城、韩城、华县、蒲城、华阴等县市方言志[2]37。1995年,第二轮陕西省各地地方志编纂开始,新方言志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各县市的支持。截至目前为止,渭南地区共正式出版方言志9部。除了各县市之外,地方院校也比较注重地方方言的编写,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刘静教授主编的《陕西关中东府五县市方言志》,包括潼关、富平、蒲城、铜川、渭南五县市。方言志的编写,为渭南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二,从宏观入手描写各县点的方言概貌。近年来,许多博士及硕士参与到渭南方言的研究队伍中,他们以独特的专业性和崭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渭南方言,出现了许多新成果,代表作有白静华的《大荔方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马毛朋的《陕西渭南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李斐的《陕西潼关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李虹的《富平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郑宏的《陕西蒲城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田晓荣的《临渭方言调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蔡文婷的《合阳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这些论著对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总结出各方言的特点,客观地记录了渭南各方言点的共时状态,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动的语言资料。

第三,从微观入手,描写某一方言点的某一方面特点或个别用法。按照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三个方面:语音方面,王蕾的《大荔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卜晓梅的《澄城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于永敏的《韩城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分别描写了大荔方言、澄城方言、韩城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对其做共时及历时两个层面的研究,力争做好一个单点方言语音的系统研究。另外,还发表了一系列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如孙立新的《陕西澄城方言心母逢洪音读作[t]声母》(《中国语文》,1994年第05期)与《蒲城(兴镇)方言见知章组声母的读音》(《方言》,1992年第3期)、茹钢的《韩城话的语音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邢向东《合阳方言音系与文白异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卜晓梅《陕西澄城方言的文白异读》(《咸阳师院学报》,2010年第5期)、郭珍珍《华县(下庙镇)方言音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等。词汇方面,专注于比较有特色的词汇现象,代表作有杨雅丽《〈渭南地区民间文学集成〉方言词语考》(《唐都学刊》,1996年第2期)、田晓荣的《渭南方言词寻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与《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孙立新《韩城方言同音字汇》(《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等。语法方面,注意分析渭南话的特殊语法现象[3]103。如杜永道《渭南话“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现象》(《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与《华县话反复问句的几种特殊形式》(《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黄珊《韩城方言重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田晓荣《渭南方言词的形态变化》(《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卜晓梅《从渭南方言看“敢”字的虚化过程》(《现代语文》,2007年第30期)与《〈李十三十大本中〉“才”的用法分析》(《现代语文》,2010年第19期)、刘晓燕《陕西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特点浅探》(《现代语文》,2010年第9期)、焦姣《浅谈陕西华阴方言表达程度之高的手段》(《现代语文》,2010年第11期)等。

渭南方言文化研究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把方言与文化结合起来,既开拓了方言的研究方向,也提升了渭南方言研究的高度。目前,从文化角度研究渭南方言的论著并不多,仅陈玉芳《从白水方言婚俗词看古今婚俗文化》(《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和曹旺儒《渭南方言及其地域文化的社会语言学解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两篇,为了解渭南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依据。

在渭南方言文化研究方面,地方政府和院校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渭南日报》开设了“话说渭南”专栏,它以“追溯历史渊源、体验风俗民情、呈现自然景观、介绍人文古迹”为宗旨,刊发了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方言文化稿件,如《故乡的土语》、《源远流长的渭南方言》、《洛河神龟的传说》等文,使读者徜徉在渭南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之中,领略渭声渭韵,感悟渭风渭情。网络也发挥了它的巨大优势,为渭南方言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渭南新闻网、东府论坛网、陕西民俗风情网都设有渭南方言民俗介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渭南市政府将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司马迁民间祭祀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文化的传播,渭南方言民俗研究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作为东府的高等学府渭南师范学院成立了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渭南方言民俗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两年,基地积极申报陕西教育厅、省社科等项目,研究独具特色的皮影、老腔、碗碗腔语言。

渭南方言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影响的大作、大家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在陕西方言研究中,商县方言有张成材,神木方言有邢向东,户县方言有孙立新,西安方言有王军虎,清涧方言有刘勋宁,吴堡方言有薛生民,宝鸡方言有郭沈青,渭南方言没有与之相当的大家,也就没有大作。第二,只关注渭南方言共时平面上的静态描写,忽视音变发展的动态分析。在研究方言演变方面,也只是将现代方言语音与切韵音系作以比较,旨在找出方言古今对应规律。至于如何通过对各县点方言之间细微差别的观察来分析渭南方言演变过程、规律和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第三,对渭南方言的区域性研究不够,单点的方言研究也不够全面,例如白水方言的研究还是空白。第四,目前尚未见到从语言民俗角度研究渭南方言的成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地区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事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方言时,不能不涉及民俗。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2]张维佳.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20).

[3]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唐都学刊,2002(4).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渭南

猜你喜欢

渭南师范大学方言
方严的方言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三国渭南之战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