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发展专业蔬菜基地的思考
2012-05-04汪洪琼南充市农牧业局
□何 震 汪洪琼/南充市农牧业局
1 南充市蔬菜基地现状
(1)产销概况。近几年,南充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07万hm2,产量300万t,其中商品蔬菜基地达到了2.67万hm2,产量110万t,蔬菜播面、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蔬菜产值达45亿元,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一大经济作物。南充产蔬菜主要销往本地市场和周边大中城市,其中1.2万hm2专业蔬菜基地产菜60万t,主要供应本地市场,生产旺季少量供应外地市场;0.47万hm2加工蔬菜基地产芥菜、海椒、生姜等加工蔬菜原料20万t,满足本市冬菜、生姜等蔬菜加工企业需要;0.67万hm2特色外销蔬菜基地产蜜本南瓜、冬瓜、韩国萝卜等特色外销蔬菜30万t,加上其它零星外销,每年有40万t鲜菜销往重庆、广安、达县、泸州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重庆因建三峡电站,大量的商品菜地被淹没,蔬菜缺口大,近两年重庆市场订单销售南充蔬菜就达20万t,加上其它途径每年销往重庆市场达到30万t。
(2)供应现状。一是蔬菜品种丰富。南充常年种植和供应的蔬菜涵盖了12个种类200多个品种,基本实现了老百姓想吃什么,市场就卖什么,基地就生产什么,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二是错季蔬菜增多。随着塑料大棚、遮阳网等蔬菜设施的建设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市场错季节蔬菜明显增多,2011年全市错季节蔬菜播面达1.67万hm2,产量45万t,既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要,也提高了菜农收入。三是周年供应均衡。在每年5~8月、11月~次年2月,本市蔬菜生产旺季,市场主要销售本地蔬菜,作为品种调剂少量调进外地蔬菜;在3~4月、9~10月本市蔬菜生产淡季,依托桑园坝蔬菜批发市场,大量购进外地蔬菜满足市民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地调运,基本形成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2 南充市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不平衡。大多县(市、区)对专业菜地建设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但也还有个别地方始终处于小打小闹和应付交差状态,新建基地档次不够,改建任务未完成,个别换届后的新班子对专业菜地建设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二是部分基地建设不标准。一些菜地布局分散,设施落后,品种特色不突出,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有的新建菜地建档立卡、占补平衡等基础管理较弱,经营机制落实较差,产业填充不及时,导致土地及设施闲置,甚至有“菜转粮”、“农转非”的趋势。三是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超农商对接仍显不够,流通中转环节太多,市场淡旺季调节能力不强;四是业务指导需加强。各地蔬菜业务指导力量普遍薄弱,有的县(区)还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
3 南充市发展专业蔬菜基地的对策
(1)大力发展商品菜地,增加蔬菜总量。按照中央和省管“米袋子”,市、县管“菜篮子”的指示精神,市、县两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大力发展商品蔬菜基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需要。南充市现有城镇人口150万,加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流动人员和部分农村家庭购买商品菜人员,南充现有食用商品蔬菜的人口230万人,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150人需要1hm2菜地才能达到供求平衡的原则,全市需要城市专业商品蔬菜基地1.53万hm2,现仅1.2万hm2。市、县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强力措施及时补充建设高标准的商品蔬菜基地,增加蔬菜总量,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2)着力培育蔬菜业主,带动产业发展。蔬菜业主是蔬菜产业的领头羊,业主大户和专合组织的培育壮大是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市辖三区种植规模13.33hm2以上的大户不足100户,大户少,带动力弱,产业发展慢。各地应积极引进、培育一批有资金、懂技术、带动力强的蔬菜业主和专业合作组织,并从项目上优先安排,资金上给予扶持,信贷上降低门槛,技术和信息等全方位提供服务,以尽快培养壮大一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拉动力强的蔬菜龙头,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
(3)控制生产资料上涨,降低生产成本。蔬菜价格上涨,很大程度取决种子、肥料、农膜、劳力等生产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要降低蔬菜价格,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必须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可出台政策限制肥料、农膜等可调控的农资价格;为了鼓励农民发展蔬菜,降低生产成本,市、县政府也可参照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办法,对蔬菜种植户由财政给予种子、农膜、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补贴。
(4)鼓励产销直接见面,缩短销售链。目前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少都要经历4级以上的销售环节,环节越多菜价就越高。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基地乡、村,选择懂经营、有威信的农村能人,组建产地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这个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支持他们对蔬菜进行整理、分装、配送,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在市场直接开设销售窗口,替代运输商贩、批发商和零售商,缩短销售链,降低流通环节成本。
(5)积极推行“农改超”,降低经营成本。农贸市场是目前蔬菜销售的主战场,零售商贩是市场的主力军,零售商的劳力和利润也是提高蔬菜成本的主要因素,仅此一项占蔬菜售价的25%。可参照成都、福州、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分期分批的将农贸市场改为农贸超市,减少农贸商贩,降低蔬菜成本,有条件的超市可同时做好蔬菜的整理、洁净、分装等采后处理工作,提高蔬菜质量和采后附加值,满足部分高档消费群体需要。
(6)落实扶持政策,鼓励蔬菜发展。一是财政投入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应预算一定的经费作为蔬菜发展基金,用作蔬菜种子种苗、试验示范推广、风险基金、基地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奖励和补助、新建商品菜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并由农业、财政等部门制定具体的补助标准。二是项目实施政策。蔬菜基地的道路、渠池凼水系、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多的投入,仅靠市、县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大量的建设费用需要整合国家、省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等各种项目资金,将其捆绑起来优先集中建设规划的蔬菜基地,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三是考核奖惩政策。“菜篮子”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各项指标实行建档管理,挂牌公布,对任务完成好的提拔重用,对完成任务差的通报批评,限期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