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补农科学发展推进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2-04-12王相华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王相华/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以工补农科学发展推进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
□王相华/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当前,我们应按照“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立足四川实际,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努力实现四川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四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占全省面积17.9%的东部平原和丘陵,其中丘陵地区的人口和面积又超过了平原。内江具有典型的丘陵生态,探索以工补农,科学引领,示范带动包括丘陵区在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工补农,推进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
(1)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以水养农”,变雨养农业为工程保障型农业。四川丘陵区年度水资源基本充足,但分布严重不均,雨季里雨水过多而冬干春旱夏旱伏旱不断。通过蓄水节水的大中小微型配套的水利工程和综合性的节水设施和措施,可以缓解洪涝、干旱的威胁,保障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2)实施村村通工程,“以路带农”,促进人气流、产品流、信息流,变偏远孤僻的山村为便捷祥和的城镇郊区。加大对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实现村以上主干道全部硬化,社机耕道周年畅通平整,村村社社基本“30分钟内到乡镇”。
(3)培肥稳定高标准良田,改造中低产田。高标准良田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块,是保障粮油蔬菜供给的“口粮田”,应该巩固和稳定;因宏观建设需要的田块应该实现先占后补,占补平衡;对有利于培肥地力的耕种方式给予补贴或奖励;同时,有必要深入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变广种薄收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经营性农业。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乡村。进一步完善林权产权制度,采取措施鼓励造林绿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林果搭配,规模经营,再造秀美山川。
(5)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依靠科技创新,改变推广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实现主要粮油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将主要粮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纳入公共生产安全管理,将农业科技服务直通车配备到县区、片区和乡镇,改变农业生产指导服务方式,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联系到户,指点到场,与农技、农机、农资、市场、加工、金融等服务结合起来。
(6)培育优势产业,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按照省市农产品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经营,走信息化标准化市场化生产经营之路,建立市场农产品完整的可溯源体系。
(7)稳定土地承包政策,加强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要充分发挥农村信合、村镇银行的定向投融资作用,留住农民的资金,引进其他行业的资金,保障政策性资金的投放;继续对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农业专合组织的发展给予政策性扶持补贴,可以补助或奖励规模性合作社基本设施、运输工具或土地耕整工具,对专合组织创品牌、注册商标给予补贴或奖励;对专合组织骨干、经纪人、职业农民的培训培养给予补助。
2 科学发展,推进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
(1)打下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巩固发展水利基础保障,提高水利基础覆盖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容积,改善农村生态和微气候,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建立公司+农户的长期利益联系机制,各级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部门做好生产权威信息发布与统计分析,规避盲目种植风险,采取农业保险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和产品过剩对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的冲击。
(2)创造富足和谐的农民农村生活。要持续稳定较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缩小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步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增加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本领得到增强;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和农村医保社保;在道路交通取得根本改善后,促进发展村社购物超市化,增加农村超市网络代购代销功能;巩固农村社会安定,变农民的农村为农村居民的农村,创造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既有田园的清净,又有鸡犬之声相闻,彼此友爱关注的和谐乡村生活。
(3)发展乡村文化。大力促进并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丰富保留培育农耕文化,让城乡居民返璞归真,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农耕文化馆,举办乡镇村社各种层次的产业文化节,在城郊建设农业生产加工体验园;大力发展城郊型旅游、住宿、娱乐,拉动旅游经济的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