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2012-05-02李才
李才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那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轻视历史学科的念头,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在中招考试中分值很小,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热闹”而已,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也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学生不但要学习中国历史,也应该学习世界历史。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强大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学好历史,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感情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二、重视教学改革,勇于开拓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法的改革。在以往的历史教學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从上课到下课一讲到底。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由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负担,这样就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墨守陈规,让学生“死学知识”(死记硬背),“学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实际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既讲继承又讲发展,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技能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阅读、思考、提出质疑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湮灭。因此,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总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越主动,学习效果也就越明显。例如:我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预习前我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你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多少?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学生踊跃回答: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司马懿等。这样,同学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记住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然后我再问学生:你所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有哪些?学生仍是争先恐后地回答。如果不是在课堂上,学生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一两个小时,他们讲的有些故事甚至超出了《三国鼎立》和《三国演义》的范围。在这样的开场白引导下,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就板书本课的课题《三国鼎立》及其基本内容,并让学生认真看书,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2.结合史实简要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否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这样,通过活动和提问,使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口才,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昌盛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奋斗,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