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不“略教”
2012-04-29宋建飞
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日前,在学校“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听了胡建娜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一课,感触颇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其处理略读课文的方法回味无穷。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而我从《妈妈的账单》看到的则是略读课文不“略教”,这里着重以胡建娜老师的课堂展开,谈谈略读课文的“精致教”。
首先,教学环节设计精心,铺垫重重,体现了教师的精致“略读”教学。
第一版块,谈话引入“账单”,理解该词语,引出彼得的账单,由此了解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联系学生实际指导学生照着样子写一份账单,并把此账单收放好;第二版块,由“为什么他要给妈妈写账单呢?”过渡到课题“妈妈的账单”,读课文,初步感知后用教师捕捉的重点词语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第三版块,从结果“小彼得实现了愿望却羞愧万分,追究原因”过渡到学习“妈妈的账单”(这是纯粹的账单),重点展开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文中感人的情景,体会妈妈深沉的爱;第四版块,再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小彼得的感受,并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若是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形会怎么说;最后,让学生回想自己有一个怎样的妈妈,此时该怎么处理上课初写下的一份账单,引发学生深思。
本堂课脉络清晰,版块教学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最后还照应开头,这就是“精教”。学生只有享受了如此精致的课堂结构,沐浴在完整又充满奇思妙想的课堂中,才能达到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如此浸润,岂有学不好语文之理?
其次,教学环节的多元化也体现得非常到位。
在教学“账单”时,教师先让学生聊聊“账单”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明确“账”字是“贝字旁”的,跟宝贝有关;板书时,教师写得端端正正,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本文是围绕“账单”来写的,略读教学从“账单”入手,围绕“账单”展开教学,这是一种融合的教学、精致的教学、多元的教学。目前,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书写,在课堂上也是难得一见的。
检查课文朗读时,教师采用分段朗读的方式,抓准学生的“拦路虎”,逐一进行正音,并用词卡贴在黑板上,指导理解,如“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等。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师真是用心良苦,生词呈现在黑板上,引起学生注意读准音、记清形。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词的复现还能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效。这也是平常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给学生一些拐杖,给学生一些砝码,给学生一个支点,能使学生走得更稳,能使学生解决一些问题,能使学生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实际上,学生确实在这一环节上走得很稳健,推动了课堂教学进程,让教师的这个设计成了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还大于抽象思维,对唾手可得的词他们就比较敏感,而由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可能会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教师自然给予学生的知识,生成会更愉快,更喜人。
第三,朗读指导和板书设计也十分精致。
教师在课堂高潮部分设计了一个朗读练习,出示课文描写小彼得感受的细节段落,指导学生轻声读,读好关键词,谈谈感受再练习,还让男女生分开练读,每一次读,学生都有不同的内心感受,把语文略读课推向了高潮,把精致的朗读指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典型的语段朗读指导,真是“略”而“精”呀。
板书设计别出心裁,根据第一、第二版块出示“彼得”与“账单”(画一个类似于椭圆的圈),又根据第三版块出示“妈妈”和“爱心”(在“账单”圈里画一个“爱心”的样子代表妈妈的账单),再看妈妈的账单是0芬尼,最后彼得的账单也化为爱和0芬尼,简直是意蕴深刻啊!这又是一处“略”而“精”的教学体现。
第四,设计课文补白说话练习,也应追求不“略教”。
围绕那份“妈妈的账单”,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练习说话。如从“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中的吃喝”,你想到了哪些?教师放手让学生说,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综观此账单,结构显而易见是总分总:总起“十年的幸福生活”,分述“十年中的吃喝”“生病时的护理”(师甚至可以补充春夏秋冬等),总结“慈爱的母亲”。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抛出无序的语言后,进行梳理,甚至渗透提升到写作结构上,让学生有语段感,说话有次序感。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方面又使课堂的语文味更浓,甚至使略读课文上得更精致文雅。
叶圣陶先生谈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需提纲挈领的指导;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略读课文教学追求的是——在“精”与“略”之间行走,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整体把握求“略”,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略;重点感悟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由此看来,略读课文不能“略教”,而该“精教”!记得王晓春校长提出了“精致语文”,李振村老师就这么评价:“这是一个目标:要让语文成为一种艺术,就要精益求精,达到精致的境界。其实,精致是一种方法,精致是一种力量,精致是一种艺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