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升格训练浅谈
2012-04-29李光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然而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多以作前指导为重,指导学生写完初稿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修改是作文水平升格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作文升格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限制,作文水平更是平平,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技巧作出全面的、有效的指导性训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尽可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一、指导学生雕琢文章的题目
文章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指导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取一个好的贴切的名字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一些干巴巴的毫无趣味的题目自然无法吸引读者,若能巧手“改装”,让题目变得新颖有趣,就能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就可以提高作文的质量。
例如,以“关爱”为话题的文章,第一次习作很多学生都会用《我的妈妈》或《我的爸爸》《难忘的一件事》做题目,这样就显得平淡。根据文章所描述的事例,引导学生仔细斟酌,将文章题目修改成《倾斜的雨伞》《爱如蜜糖》《快乐的小飞机》等,就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介绍水果一类的文章时,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直接就用《苹果》《橘子》等水果的名称来做题目,这样激发不了读者的兴趣。经过启发,学生改成了《苹果家族》《橘子的成长历程》等题目,作文内容也变换一个角度来表述,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介绍,而是采用拟人手法来写,文章就变得生动、有趣了。可见,取好文章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而一个贴切形象的题目也必然会对整篇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优化作文的结构
小学生在写作时,由于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很多学生会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刚开始还能围绕一个中心写,中途却会岔出别的话题,另起炉灶写到其他内容上去,从而造成文章有多个中心,分散了文章的力量。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因此,在指导修改时,要引导学生找准中心,选好材料,注意文章的首尾呼应,使文章脉络分明,前后浑然一体。
例如,在写“介绍我的特长”一类的文章时,许多学生首先会自我介绍一番,先写一写自己的外貌和衣着,写着写着就写出许多爱好来。这样,文章就变成了爱好的罗列,而不是特长的介绍。在指导学生修改这类文章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抓住中心——我的特长,而不是自我介绍,再引导学生找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特长来安排文章的结构。首先开头就要介绍自己的特长,可以直接说,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嘴来说,中间可以选取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来写,当然要突出主次,注意详写和略写,结尾处要和开头相呼应。
又如,在写以“一件(高兴、悲伤、生气……)的事”为题的作文时,一些学生往往会写出多个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例来。在指导学生修改时,首先要让学生选取恰当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例,然后根据事例安排好开头和结尾,既要首尾呼应,也要和过程中的关键词相照应,这样文章的结构才会完整、生动。
三、指导学生关注作文的细节
文章不够生动,缺乏细节描写,是学生作文时最常见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懂得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恰当的细节描写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能推动情节发展,能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以“童年趣事”为内容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只是童年的事情,而缺少“趣”字。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细节描写,不够吸引人。在指导学生修改时,就要让学生学会在叙事中进行细致的描述,写出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突出孩子与大人不同的地方,写出“趣”字。
又如,在进行“记录实验过程”的作文训练时,学生一开始写出的就是实验记录,是一次流水账,没有重点。该如何修改呢?教师引导学生在写实验过程时,要有侧重点,让学生把实验最精彩、最关键的地方写具体、写生动,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变化、结果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自然也就生动了。
四、指导学生锤炼作文的语言
在作文的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文章常停留在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上,而缺少一定的感染力。有些学生的作文取材明明很巧妙,立意也深刻,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常常枯燥无味,缺乏文采和灵动。归结原因,主要是语句直白平淡而不加任何修饰。因此,要想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有感染力,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美化语言,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在描述一些景物时,学生大多词句贫乏,生硬枯燥,泛泛而写。修改时,我主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或使用平时积累的诗文佳句、歌赋名言、俗语谚语等,或运用恰当的修辞,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描述水面时,许多学生一想到比喻,便只是想到水面像镜子,经过启发后,学生的语言运用就生动了很多。有的写道:“微风吹来,湖面就像老太太的脸,漾起了一道道皱纹。”有的写道:“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这样生动的描写,既写出了湖面的特点,又非常形象。
总之,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达,不仅能够打动人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