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教学行为策略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2012-04-29马新堂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问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怎样才能让课标的这些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呢?

案例反思

案例一 自读自悟发挥想象

如教学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范读、自读、整体朗读、个别朗读、自悟看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悟出新意。有的学生这样说:“春天来了,柳树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在蓝天的衬托下,柳树上黄鹂婉转的鸣叫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有的学生这样说:“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一只在唱歌,一只在跳舞,在欢迎着春天的到来。一行白鹭排成‘一’字形飞上蔚蓝的天空,好像你追我赶唯恐落下了自己似的去欣赏春天的美。”还有的学生这样说:“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好像是说:‘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最喜欢春天。’这时天空中飞来一行白鹭,展开自己美丽的翅膀,比比谁最漂亮。”

这时教师适时引导看图:这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有学生就说:作者倚窗而坐,视线被西岭上千年不化的雪山所吸引,舍不得移开。一行白鹭展翅高飞,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作者在想它们是在寻找自己安乐的家园。有的学生干脆说:它们看哪里的春天最美,门外停泊的船只随时等待到万里东吴去春游的人们。

反思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的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

案例二 创设展示机会,让学生“动”起笔来

如秋天,可以带领学生去欣赏秋天,到大自然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的形状、颜色等,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树叶的名称或者描写树叶的颜色、形状的句子或词语,或者引导同学们用树叶贴成自己喜欢的画,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评比。

如在组织的一次“抢凳子”的语文活动课中,布置作文《玩得真有意思》;学完《五彩池》一文,让学生给“五彩池”写广告词,有的学生写道:“你想去天上王母娘娘的瑶池一游吗?请到四川松潘来吧!这里人美、山美、水更美。”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广告词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又如第七册语文配套练习中有一则《动物的“人”言》,学生读后产生了兴趣。教师适时抓住此时此刻的兴趣引导学生写出:鸭子的宣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狼的计划:明天弄张羊皮披上。乌鸦的抗议:天下黑的就是我们吗?狮子的训词:除我之外,谁配做王?猪的理想:吃饱睡足。母鸡的经验:宣传工作要放在首位。黄鼠狼的心理:鸡窝都别关上……然后再布置自编童话——写小练笔。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展示活动中识字,学词,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培养写作的兴趣。组织语文活动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生活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强烈的情感需要。而教师从头至尾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真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三 评价到位,让学生脸上“灿烂”起来

为了激励胆量比较小的孩子大胆发言,教师不妨这样评价:“你的回答很精彩,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他们会为你喝彩。你能把刚才说的话再大声地说给同学们听吗?”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如在教古诗《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可让学生说说诗的意境。有位学生大胆地说:李白想到猿猴不停地叫是在为他送行,轻快的小船如飞一般经过了万重山。”学生超凡的回答,就是因为有了教师激励。又如学完《峨眉道上》一文后让学生写一段给铺路人说的话,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我深知你们太辛苦了,用自己的汗水为游人带来了方便,你们把欢乐带给了游人,把辛苦留给了自己。这样一块石板有一二百斤重,而你们把无数的石板背上这陡峭的山坡;你们为了让这座名山美上加美,不辞艰辛为游人铺路,你们长年累月和家人不能团聚,整天与石板打交道,你们的付出是我们无法形容的,也是无法用笔来描述的,你们的心灵和峨眉山一样美。”此时,教师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你真棒,再加油!”“你又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等等。

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体会

体会1 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文意,既拓宽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及口语表达能力。课余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进行“小练笔”,这样,课堂中与课后,学生们都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情绪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他们学得轻松,说得痛快,深切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体会2 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有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展示舞台,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体会3 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动物各自的外表特征、内心活动,让学生自编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斓的窗子,他们的手脚得到释放,在实践中“动”起来,渐渐学会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来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用自己稚嫩的笔描写生活和自然。

体会4 通过实践,知道教者的角色是什么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扮演积极培植的角色。一句激励的话语犹如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品尝到了努力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信地抬起头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阳光,让他们的小脸能经常“灿烂”。

国家推出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和语文教学方式,努力实践,在实践中去探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念、策略、方法、手段和步骤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才能知道面对不同的个体如何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构建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策略,如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求得新发展。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