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 —— 品出“耐人寻味”
2012-04-29李月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以“异国风情”为专题,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教材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初读课文时,我就觉得题目颇耐人寻味,品读着质朴的文字,我感觉到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仿佛就在眼前,正娓娓诉说着他留德十年对德国的民俗风情的深切感受。
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总体教学流程:(1)实践铺垫,回忆导入。课始,引导学生回忆描述秋游厦门南湖公园观赏到的菊花展的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与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2)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由认读“脊梁”“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指导读准难字的读音及识记难字的字形,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牵“耐人寻味”,研读全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学文释疑,感受多么奇异的民族。下面将此教学环节中三个片断的品赏和设计与大家分享。
一品:那人“莞尔一笑”——耐人寻味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我们从“莞尔一笑”中看到了女房东的情感朴实,胸怀博大;我们从“莞尔一笑”中看到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风民俗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传统,融入了这个小城的文化中。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你会“莞尔一笑”吗?
2.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还有哪些“笑”?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莞尔一笑”一词,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结合,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于平静中见波澜,在平淡处悟深意,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二品:那花“姹紫嫣红”——耐人寻味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任何一条街”都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恐怕和学生的情感会有距离。如何丰富“姹紫嫣红”的画面,如何演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的美丽,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人为我的境界?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在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你正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上,有怎样的感觉?
练笔:走在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还闻到了________。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3.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再把画面凝集成文字。这样,让语言和画面在学生的心中走了一个来回,从而烙下深深的烙印,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品:那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这是文中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一种境界非常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变换句式,对比理解。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乍一听,颇像一句过了时的宣传口号,但我没有高调渲染它的思想性,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做人的道理,畅谈充满个性的发现,表述自身独特的感受,在平等交流、真实对话中生成语文学习的真实情趣,让学生感悟到至美的语文意境,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丰盈地根植在学生的心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鉴赏、体味。我们总是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心灵的触动,得到情感的升华,获取精神的享受,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