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一课时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
2012-04-29戴蓓
语文课第一课时是相当重要的,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和多种能力的养成。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实践着、思考着第一课时该教什么与怎么教,力图寻求最佳路径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文为例,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目标定位
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五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翘、和、棱”。
3.重点品读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壮观、和谐。
4.品读关键词句,了解本文写作特色,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是如何描绘“场面美”和“意境美”的。
二、教学实施
1.创设情境,建构阅读话题。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如《灰椋鸟》课前交流:“你认为什么样的鸟是最美的?”提问后,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再问学生:“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我们的作者对它又是怎样的印象呢?既然对它没有什么好印象,作者后来为什么要为它而欢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灰椋鸟。”因为本课题目含义是外显的,学生初看题目就会误以为这是写小动物的文章。因此,教师解题之后的引导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会迫切地想了解更多的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灰椋鸟》一课,文章不算太长,可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读个3—5遍。另外,本课的生字看起来很简单,却暗藏玄机。我们依据识字教学的总体目标:低段把握在“了解” 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 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来处理本课的生字。
一读文中多音字:扑棱棱 应和 翘首遥望
二读课后生字:地毯 刺槐林 水杉 栖息
三读文中长句:
(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看图欣赏水杉林)
(2)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图欣赏刺槐林)
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课文中描写的灰椋鸟就生活在这样的林场中。(为最后的升华主题埋下伏笔)
3.再读课文,交流理解。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容。
师:课文一开头作者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一点也不好看”,后来作者观察之后,觉得灰椋鸟好看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觉得灰椋鸟好看?(学生再读文章,抓住课文第4、5自然段内容,再次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教师出示句子)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在翩翩起舞哇!
师:你们觉得这落在枝头上的灰椋鸟美在哪?把你们的那份欣赏带到句子中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鸟儿的美。(齐读)
师:还是原来的鸟,为什么在作者眼中变得如此好看了呢?(有晚霞和夕阳的映照)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作者就觉得灰椋鸟变得好看了吗?刚才谁找到了写灰椋鸟归林的句子?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灰椋鸟归林的句子,紧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鸟儿气势磅礴的归林景象,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中,作者先从整体上写鸟儿们排空而至,列队飞行,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描写鸟儿列队飞行的不同形态。这样先写整体,后写部分,条理清楚,为我们展现了鸟儿归林时那气势非凡的场面。鸟儿归林后,一片温馨、祥和、热闹的场面,好似一个大家庭在开联欢会,灰椋鸟在树林里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和谐啊!
4.重点朗读,再次激疑。
师:作者也和你们一样被深深地感染了,竟忍不住欢呼起来。同学们,让作者情不自禁的仅仅是这鸟儿吗?来,我们再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找一找,作者赞叹的还有什么?(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2)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再读这两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高年段的训练目标就是要抓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为何要在前面描写林场,这林场与灰椋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句子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细细揣摩——
对呀,她赞美的是郁郁葱葱的林场,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鸟儿的天堂。而这天堂,这乐园又是谁创造的呢?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哪会有这鸟儿的乐园和天堂啊!
如上所述,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师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又要在有效初读后,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悟读,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可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