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文本 言近旨远
2012-04-29武蓉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它语言优美,语句朗朗上口,意蕴深刻,特别是孔子论水的一番言论,发人深思。如何让学生走近并最终走进这样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文章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选择教法时进行深思熟虑。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的确,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与解读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只有教师在读文本时心有所动,心中存有脉络,才能在教学安排上达到疏密有致,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教师应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拓展,用自己丰厚的文学底蕴改变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孔子” 地一次次碰撞中,用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自己的“世界和天堂”。
一、放飞想象,在文本字句间体悟道理
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对于一些内涵深厚的内容,读者需要仔细咀嚼,才能了悟其中的道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从单纯的文字中读出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简洁的语言中读出生动的内涵,真挚的情感。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孔子论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仅从每个句子内部的因果关系去引导学生,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但这种理解显然是生硬的,是机械的。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也更鲜活,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在文本空白处读出色彩。
师:默读孔子“论水”的话语,如果这段话让你想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景、一些诗句,就请你把自己的感受浓缩为一个词、一句话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来。
(学生批注,然后交流)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长江之歌》中的“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它无私奉献,这就是“有德行”。
生:这哺育万物的水让我想起了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我想到了“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孔子说它有德行,也是在赞美水的这种奉献精神。
师:是啊,这奔流不息的水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辛勤地劳动着,无私地奉献着,它的的确确是一位有德行的君子。让我们一起赞美她!
生:读了“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这句,我想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水能把石头滴穿,是因为它有志向,并且能持之以恒。
生:我想到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告诉我们,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普通人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有志之士,凭着水一样的精神,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生:霍金在只有一个手指能动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的撰写。
生:李时珍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经二十几个寒暑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生: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洗清耻辱,成就了霸业。
……
师: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迹,都在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有志者事竟成” 。
……
孔子论水的内容很精短,但是笔者没有满足于仅让学生读通、读明,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拓展至文本外的无限空间,那看似无边无际,实则与文本丝丝相扣。在学生们的想象、交流中,水的形象一点点高大、明晰起来。其实,孔子论水仅仅是针对水吗?他分明论的是人生。而学生立足文本,思域无限,就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走向了人生的历练,语文学习也从狭隘走向了广阔。
二、多维延伸,在文本链接处增添厚度
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对后世影响甚大,《孔子游春》一文中部分精彩的描写就直接取材于《论语》。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语文课仅仅是教课文吗?”在教学时,教者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凭借自己的文学底蕴,将课文链接上《论语》。恰到好处地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论,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时,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君子”,并了解“君子”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意义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先引导学生:“君子是孔子理想人生的标准,在《论语》中,‘君子’共出现了八十八次。”接着又出示孔子对于“君子”的理解:“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象征着美好的外在,“质”象征着美好的内在,只有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在学生理解了孔子眼中的“君子”后,再巧妙地联系到课文:“水是君子,那它具备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呢?”学生依据课前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句句智慧的话语的引用,不但增添了文本的厚度,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成了学生探究国学经典的兴趣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书卷香气。
三、真情对话,在文本无声时读出心声
文字无语却有声,那是作者的心声,是文章主人公的心声。《孔子游春》一课中,孔子能从生活小事中引发教育,这是教育的智慧。孔子的大智慧,源于生活的小细节。他的思想是鲜活的,是具有永恒魅力的,在文本解读的每一个瞬间,我们都能看到孔子思想的闪光。而教者在教学中也应轻拨银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内心真情对话,让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地接受洗礼,使教育的智慧在不经意间随意流淌。
如教学“言志”部分, 在学生体会了孔子的志向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愿所有的人都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的一生都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他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这一理想实现。但是,他成功地把自己的理想,播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田!
屏幕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面对洞庭山水发出的感叹。
屏幕出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师:这是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对自己的勉励。
屏幕出示: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这是当代诗人海子的梦想,曾经唤起许多人的共鸣!
(学生在诵读中又一次深切地理解了“天下大同”)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的志向可以很高很大很远,也可以很小,小到可以和朋友共享自己的衣服。谁能说说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生:我的志向是当一名动物保护者,使动物不再被随意捕杀!
生: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建筑师,让所有的人都能住上宽敞的房子。
生:我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彬彬有礼。
……
师:你们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吗?我的志向是希望能在你们的笑容中慢慢变老。
编者编写《孔子游春》的“志向”显然不在于让学生仅仅知道孔子的志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教材的用意,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让学生知道天下仁人志士的志向,同时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不仅走进文本,更“知人论世”,让学生走出文本。学生那一个个五花八门但又“天下大同”的志向不正是本节课教学成果最好的呈现吗?
萨特曾说:儿童是被引领的创造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蹲下来从儿童视角看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现实“高度”,也要设想他们可能生长的“高度”。教师只有自己先将教材读厚、读宽、读热,才能如先贤孔子一般言近旨远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里快乐地“游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