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最佳结合点
2012-04-29周伟
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忽视学科本身承载的基本任务,使课堂教学失去学科本味;既要看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因夸大其作用而滥用、误用,应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现象一】“无边资源萧萧下”
有些教师不知取舍、不辨真伪、不加整合,只顾一味地把搜索到的网址和网站资料展示甚至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或一片茫然,或无所适从。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瞻”“洵”“辙”等都为生字,而“一字”“名世”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唐宋八大家”又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知识点。将这段摘自网络的资料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其初衷是促进学生对苏轼的了解,但事实上学生反倒稀里糊涂,难以消化。而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一会儿出示《水调歌头·中秋》全词,一会儿又播放今人为该词谱写的乐曲,令学生目不暇接。
【对策】“万里长江水,只取一瓢饮”
教师应有“万里长江水,只取一瓢饮”的清醒意识,通过取舍、整合,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资源为己所用;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对相关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适合学生阅读。以课文《麋鹿》为例,考虑到因特网搜索面太大,小学生搜索水平不等及网络速度较慢等因素,我决定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一个供学生学习课文的专题网页。在制作网络课件时,我首先针对课文中心内容锁定信息范围。另外,由于一些网站上介绍的知识过于专业化,而小学生阅读水平尚为有限,我又将搜索到的资料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通俗易懂、生动直观。为了满足学生课外探索的学习需求,我还在学习网页上提供了一些介绍麋鹿及其他珍稀动物的专业网站的超链接,让他们能在课后直接上国际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张弛有度,才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学习的目标。
【现象二】“课件满堂关不住”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对教材缺乏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动画、音乐、录像等将其直观化,出现了课件“满堂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教师无意间剥夺,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更有教师把一节课是否运用课件、课件是否精美当做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依据,课件制作时间远远多于备课时间,可谓舍本求末。
【对策】“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要改变课件“满堂灌”的现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能简不繁。故事性强,景物描写生动细腻,而且书上配有彩图的课文,学生感知其基本情节和内容并不困难。对于这类课文,让学生诵读,留空间给学生想象和思考,不仅需要,而且必须。这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完全可以想象出春色满园的美丽画面,教师就没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二是当“艳”不让。适用于远离学生生活,凭借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瀑布缺少直观感受,如果精选一段瀑布飞泻直下的视频,有声有色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对诗句有更深刻的感受。
【现象三】“乱花渐欲迷人眼”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文字设计成难以辨认的艺术字,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或者为了点缀画面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有的课件音乐未经严格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不和谐;有的课件穿插纷繁复杂的动画效果,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做法都分散学生注意力,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对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课件要简洁实用又赏心悦目,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追求这种效果,要做到两方面:一是追求和谐宜人的视听感受。文字规范醒目,插图美观大方,音乐清晰悦耳,界面一目了然。我曾听过一堂中学语文课《背影》,执教教师精选了两张背影图,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整个课件清清爽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追求简便快捷的操作方法。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操作上应力求简捷方便:能用键盘或鼠标便捷地控制演示,画面前进用按鼠标或用空格键来进行;要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尽量减少教师发生误操作的可能,一旦发生误操作,可以方便地回到出错前的位置。总之,要保证教师不被电脑操作所羁绊,把注意力集中在组织教学上。
真正确立语文学科的本位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就能使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实现最佳结合,开辟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