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心唱和经典的生命
2012-04-29丁正莲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经典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一边是数量庞大、相对晦涩枯燥的经典,一边是懵懵懂懂、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着时代的、文化的、心理的巨大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感悟那些传统的经典呢?
一、明晰经典诵读的有效内涵,硬化心灵唱和的坚实前提
1.以典范性为基准选择诵读内容
教师在选择诵读内容时要十分注重语言与精神的典范作用。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低、中年级段以背诵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歌为主;中、高年级段则以学习一些难度适宜的诗词歌赋和带有哲理性的古文为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保证语言文字的基础。其中,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要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二是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发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以这些哺育过无数仁人志士与民族英雄的经典之道,奠基学生的道德基础。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诵读目标
对于小学各学段诗文阅读目标,在横向上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融合,如倡导联系情境、熟读成诵、打节拍读、配乐吟诵等方法,力求从简单到复杂,使语言文字与精神内涵两者合二为一;纵向上体现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如在经典诗文阅读诵读量与诗文内容的品质上循序渐进,先读句子,再到段落,积少成多,凭借节奏声调等方面的诵读去感悟、去想象、去理解语言的情感,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升华,最终促使学生语言文字与精神内涵的同构互生。
二、创新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强化心灵唱和的扎实推进
1.诵读为本,共育语言与精神的心灵成果
学生吟诵古诗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和诗文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知识,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如此生机盎然的生活景象,单就字面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插图、配乐朗读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出诗中各种人物、景物以及所组成的优美画面:村庄的周围,绿草茵茵,黄莺飞舞,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色中,自由自在地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风中翩翩起舞。这是多么迷人的景象啊!如此优美的乡村景色立刻飞进了学生的脑海。
在古诗文诵读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经典意境之美。让诗与情,情与境交融,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具的特点与艺术魅力。
2.交流为径,呈现语言与精神的心灵对话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呈现出的语言与精神的心灵对话,有助于个体情感积累和思想情感收获。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于提供思维碰撞、学习借鉴的时空;而师生交流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对话过程。如在《枫桥夜泊》教学结束时,我们这样交流:
师: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
生:枫桥。
师:在枫桥上,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生:张继。
师: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吟诵一首诗——
(生背诵《枫桥夜泊》)
岁月悠远,钟声绵长,浓浓的诗意,就在师生简单的对话中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实施经典诵读的有效评价,优化心灵唱和的持续发展
古诗词的“经典诵读”是一个新颖而古老的课题,重点在于考查古诗文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文大体意思,而不应考查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有效的评价手段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它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1.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及时为教师提供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搭建网络式的评价体系
让孩子与家长一起诵读,亲子阅读带动书香家庭。这样不但能有效督促孩子,而且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3.构建展示的评价平台
a.以书面作品形式进行展示。结合本校的艺术特色,学生书写诵读作品、图画配诗、配故事、写诵读体会等,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校园、班级,从视觉上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情感;b.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从听觉上把活动推向高潮。展示可以是配乐诵读(人数不限),可以是编曲吟唱,也可以是课本剧等。
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沐浴书香氤氲,打造快乐童年。诵读经典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典语言文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经典文化中古人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也在古人刻苦学习品质的影响下有了明显改变,为学生的人生作了坚实而有力的奠基。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