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补白”策略
2012-04-29孙春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纵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就特别重视巧妙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一、巧用标点,进行补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教学时利用文本中的省略号进行智慧填白,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六年级课文《孔子游春》中第二小节:“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里的省略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和补白:大自然中的什么还像这位母亲的什么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平时的所见来回答,“滚滚的江河是她前进的脚步,潺潺的溪流是她温馨的叮嘱,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子,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细细的雨丝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只要学生能想象到春天大自然的事物,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就说明学生读出了文本的美,这既解读了文本,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和说话的能力。再如,本文孔子论水那节内容后面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水除了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外,水还有什么优秀的品德?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很快就能说出水有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水还有一直向前从不退缩的顽强的精神,水有汇聚一起奔向大海团结一致的精神等,从而体会出水真是真君子的高尚品德。
二、巧用回答,智慧生成,进行补白
巧抓学生的回答进行灵动的拓展,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补白。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问:“天破了一个窟窿,人们的处境如何呢?”学生迅速找到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起来。这时,教师问:“女娲的心里怎么样呢?”生一起回答:“非常着急。”“她为什么着急呢?”有的学生就说:“因为她看到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教师适时抓住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你们能展开想象把人们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描述一下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人们满脸黑灰,披头散发,大声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还到处乱跑,嘈杂声,喊叫声响成一片。”他的精彩回答得到了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教师问:“你怎么能想到这些场景?”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小区那天失火时就是这样的。”经他这么一说,更多的学生举手回答了。有学生说:“洪水咆哮着汹涌而来,狂风怒号,大树在水中左右摇摆,人们在水中手拉手还沉浮不定,哭喊声响成一片,真是惨不忍睹。”这位学生又补充说他是看电视上发洪水时的场景想到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把它表达出来,给后面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因如此,女娲才会着急,才会补天,才会那么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样是这篇课文,在学习第三小节时,教师问:“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呢?”学生迅速读课文,找到女娲找五彩石的内容。师问:“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一学生说,体会到女娲找五彩石不容易。教师又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想象,女娲找石头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女娲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教师牵引出课本,对文本进行再次创造和拓展,既学习了文本的内容,又适度进行了挖掘,利用文本资源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巧用结尾, 续写留白
利用文本的结尾意犹未尽处指导学生续写留白,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
例如,六年级课文《爱之链》的结尾,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续写“第二天,当乔依醒来……”的内容。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乔依的新生活。有的学生续写道:“第二天,天气很好,虽然还是很冷,但阳光明媚,乔依醒来时看到他的妻子正深情地望着他,乔依很不好意思,抱歉自己没有找到工作,妻子一点也没有责备他,并向他描述了昨天晚上老妇人帮助自己的事,她还安慰乔依不要着急,工作可以慢慢找,乔依看到妻子温馨的微笑,心理暖融融的,于是开始了新的一天……”
再如,六年级课文《詹天佑》的结尾:“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可以鼓励学生想象补白:如果你是外宾,你会说什么?把你想要说的话写下来。
省略号的巧用,学生回答生成的抓取,课文结尾的补写,这些是小学语文课本和课堂上随处可取的资源。只有那些善于钻研,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发现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恰当应用,也才能灵活地用活、用好,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当然,文本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并不是凭空可以产生的,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让自己的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教学因此而精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