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四个结合 培养阅读能力
2012-04-29闪福厚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它需要着眼于课文,更需要放眼于课外;它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四个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内与外的结合
阅读教学,应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时就要做到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课堂上要质疑问难,交流汇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梳理后再抓住一个主要问题“‘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来展开教学,学生同桌讨论、分组交流,再结合生活理解重点词句,深刻理解了巴迪成功的原因就是正确理解父母的爱,继而教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体会出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格要求都是爱。在这基础上,我们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评价,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曾经感受过的爱,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文中的主人公巴迪,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和对文章的个性化领悟。
二、情与意的结合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朴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是一个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过程。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在分层感悟时,可从课文插图入手,请学生快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照片的句子,然后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后,教师提出问题:看了这张照片,围绕这句话,你们能不能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思考后纷纷提出问题,教师从中梳理出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在探讨“为什么说这时的父亲是了不起的”这一问题时,教师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写阿曼达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讨论交流。学生抓住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反复讨论、交流,挖掘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教师抓住“了不起”这个着力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去品词析句,去体验父亲的内心,从而感受到阿曼达父亲永不放弃的信念,信守诺言的品质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读与写的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一些迁移性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检阅》一课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在这场隆重的检阅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直奔“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个教学中心点,围绕这两句话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博莱克的坚强自信和儿童队员的爱心。在体会 “这些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儿童队员的矛盾心情,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一段话:“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通过指名读、分小组读、教师范读、齐读,学生读出了儿童队员的矛盾心情,读出了儿童队员美好的心灵。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当队长和队员们冲进教室宣布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时,教室里是怎样的情景呢?这是教材的空白点,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写出当队长和队员们冲进教室对博莱克说话时的情景,这时,学生写出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力地凸显了“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主题。可见,读写结合,既让学生感悟了课文,又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四、文本与网络的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进教室、进家庭已成为现实,这些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料,从网上下载图片、文字和音像等资料制成课件创设情境。初读课文时,出示圆明园整体示意图,让学生描述圆明园的雄伟壮观,感知圆明园的规模宏大。欣赏圆明园局部景色时,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和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并辅之以图片、音乐。接下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和“国宝四首”。最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把圆明园的美丽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又把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嘴脸与疯狂掠夺暴露无遗。巨大的反差给学生内心以强大的震撼,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恨以及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