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做到三个“精心”
2012-04-29陈小蓉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然而,在农村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尽如人意。
现状一: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经常念读、唱读、指读。特别是齐读,声音高低不一,更有无标点一气呵成的朗读之势。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片段,让学生一读,平淡无奇,毫无美感可言。
现状二:平时随堂听课时,常听见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课文反复朗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能读出……”对于朗读的指导过于简单化和随意性,再加上受学生方言的牵引,学生的朗读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农村课堂教学的一个点缀。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出现的这些现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曾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精心”。
一、精心做好朗读的准备工作
1.把握好文本的朗读基调。
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精彩的朗读渲染文本,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农村教师课前花更多的工夫,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把好文本的朗读“脉”,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语文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相同的,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对故乡无限眷恋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读,在回忆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时语调应轻快、美好,读出与故乡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而《梅花魂》一文则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祖父的爱国情怀,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教师只有做到细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范读、朗读指导的时候,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2.消除学生的朗读顾虑。
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农村学生害羞,觉得深情并茂地读课文,是一件挺滑稽的事,不敢或者不愿意用心、用情地读;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没有自信。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状况,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顾虑,并且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鼓励那些害怕朗读的学生,或者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投入情感朗读的学生。
3.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
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预习课文时要用足够的时间朗读。课堂中,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特别是自由朗读,做到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情感朗读的时候,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仓促上阵。留读后评议时间,强化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的功能。
二、精心指导学生的朗读
1.静思默想 体会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我让学生静思默想:“同学们,当这片和谐幸福的家园,将要成为华盛顿白人的地方的时候,此时,作为印第安人的你,在最后时刻,你最想看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什么?”有的说:“我最想看这片土地上的沙滩,那样金黄松软的沙滩将不再属于我们,真希望永远留下。”有的说:“我最想看这片土地上的植物,那美丽的花朵,那葱郁的树丛,那幽深的丛林都有我们的足迹、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汗水,这一切都将成为回忆了。”……于是我接着说:“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的回忆,我们的心里是多么(伤心、恋恋不舍、眷恋),就用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有了想象作铺垫,学生读起来生动多了。一些感情丰富的学生边读边流泪了,他们完全沉浸在情境中了。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充分思考了,感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学生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这样的文章是进行美读训练的较佳课文。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课文写出了垂柳的柔和,犹如少女跳起婀娜的舞蹈,我们应轻柔缓慢地来读。“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那是活动跳跃的美,要读得轻快悦耳,仿佛耳边围绕着鸟儿欢快的叫声,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再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三、精心评价学生的朗读
1.激励语。
农村的孩子受地区方言的影响,在朗读上更为缺乏自信,因此教师的朗读评价要突出激励性,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创立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朗读的信心。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于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情景语。
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学生读完最能体现西雅图心声句子的时候,老师问:“这句话是西雅图对白人的叮嘱,也是西雅图的——”学生回答:“无奈之举。”学生再读,果然能读出西雅图那种深深无奈的心情。又如学生朗读《秦兵马俑》“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时,声音轻,老师问:“你把俑坑的面积读小了。”于是那个学生领悟到,就适当加重朗读的语调,效果明显提高。
3.修辞语。
在教学《颐和园》中有句比喻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真静,犹如一首歌谣,在昆明湖上轻轻唱响。”这一评价看似信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却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宁静的情绪。
4.幽默语。
适当运用幽默,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如《巨人的花园》中有一段写巨人看到孩子们在他花园玩耍,他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一位学生读得过于柔和,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孩子们都跑回来,不会四处逃散了。”学生们在欢笑声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方法了。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农村教师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相信经过我们老师的潜心努力,能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跟城市学生一样,读好每一篇课文,读美每一段话,读出语言文字的韵味和情感来,让朗读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