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让语文课堂也充满悬念

2012-04-29张晓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悬疑的色彩,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可以学得更兴趣盎然呢?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这样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设计精妙的导入语,蕴含丰富的悬念

导入语是开场白,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蜡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半截蜡烛就更微不足道了。但是在二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桌子上,放着半截蜡烛。这外表看似普通的半截蜡烛里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我用了一段简短而且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入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意境。

而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就利用传说导入:“小朋友,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她奔上了月宫,成了一个仙女,她一直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一天夜晚,在太空中,她遇到了一艘飞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飞船与嫦娥之间的故事。飞船与嫦娥姐姐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到了高点,整堂课学生随着老师不仅兴趣盎然地学完了新课,还能熟练地把课文背诵下来。由此可见,充满新意、有趣的导入语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恰当的过渡句,设置入胜的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的悬念设计能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在讲读课文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故设疑难,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课文的第二段写作者所乘的汽车跟着前来欢迎的蒙古族马队“飞”到了几座蒙古包前,“汽车怎么能飞”就可以设计为问题悬念。我问孩子:汽车一直在“走”,为什么到本段末竟“飞”了起来呢?学生从心底产生了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学生很自然就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思维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于是,教师就可以把作者途中见到欢迎盛况时的激动心情引出来,与前一段作者见到草原美景动情、后段见到主人好客更动情的“情”字串联起来,最终反映“蒙汉情深”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探究语文知识的情境中去。

我在执教公开课《孔子游春》一课时,紧扣题目,设置疑问:《孔子游春》,“游”与“春”,哪个更重要?可以说成“孔子春游”吗?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后,教师再问:再来看看课题,哪个字更重要?———春更浓了,“更”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的意思。

三、巧设留白的结束语,提升广度的悬念

结束语是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留下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留有余味的悬念,可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课文学完,但是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小骆驼之所以自豪,是因为它的脚掌、驼峰和睫毛在沙漠中有很大的作用,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这样提示:“小朋友,你们看,现在,小骆驼可神气了。有一天,他在河边又碰到了小红马,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的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急切想知“后事如何”。经过这样小小的提示,学生们顿时领悟了小骆驼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作用却非常大,这样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怀素写字》一课在结束时,我这样设计:“小朋友,怀素是中国唐代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他特别擅长写狂草,被人们称为‘草圣’。他的书法千变万化,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那么,课文学完了,我们应该从怀素的身上学习什么呢?”学生听了以后,一个个争着举手回答道:我们要学习他的刻苦努力,要学习他的坚持不懈,要学习他的认真好学……听着学生的回答,我想这样的赞扬会陪伴并鼓励学生以后的学习的。

课堂结束语是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教学过程中“悬念”的有效设置,既能牵引住学生的目光,时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快乐、愉悦、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悬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悬念的设置,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另外,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拖曳式的琐碎问题,对“悬念”机智应用,力求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发展。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