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 深究 升华
2012-04-29陈伦红
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编排:课文、习作、练习,课文占比重最大。现以《拉萨的天空》一课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简约教学流程,由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抛出大问题,学会感知
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阅读自然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
(生轻声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随作者来到拉萨,静静地望着拉萨的天空,第一感觉是什么?能用一个字描述吗?
生1:美!(生板书:美)
师:本单元我们刚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你们说“美”,更说“富饶”;又学了《西湖》,你们说“美”,更说“秀美典雅”。美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光用一个“美”怎说明得了?
生2:亮!(生板书:亮)
生3:蓝!(生板书:蓝)
由一个大问题引发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让学生板书,尊重学生阅读的第一感受,学生自然敢于表达,勇于表现,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整体感知是一个认知活动,学生初读课文的感知,是一种直觉,并不代表对内容深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认识放到主题单元中进行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美”的内涵是那么丰富。这样,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揣摩,才能逐步形成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二、提炼主问题,学会深究
1.与文本对照,筛选问题
师:到底谁说的最符合作者笔下拉萨的天空呢?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师:现在有更明确的认识了吗?
生(大部分学生齐说):蓝!(师在“蓝”字后面加上“!”)
师:你能用“蓝”字组词来描述眼前的“蓝”吗?
生1:湖蓝
生2:湛蓝
生3:蓝晶晶
……
这一板块看似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实则在筛选中又一次与文本对照,与最初的阅读感知比对,学生进行了一轮探究,提炼出“蓝”这个重点问题;又用“蓝”字组词,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进而容易实现引导学生深究文本语言的目标。
2.与生活相连,深悟语言
师: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蓝”的语言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生活好好体会那令人神往的“蓝”。
(生边读边画)
师:请读出所画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悟。
生1:开头,“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像蓝宝石,我多想摸一摸。
师:作者打的这个比方魔力真不小。
生2:第二自然段,“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太美妙了!简直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生3:我觉得是一汪湖水。去年和爸爸去九寨沟,我就捧过蓝蓝的水洗脸,好凉,好爽啊!
语文就是生活,语言是生活的呈现。联系生活学习语文,语言就通俗了,可感了,丰富了。
3.与作者相知,情感共生
师:作者的语言把你们带到了拉萨和他一起看天。你们可知作者看天时的感受?
生1:第三自然段,“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让你久久不忍移开。”作者看得入迷了,恋恋不舍。
师:好一个作者的知己!你能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恋情吗?
(生1很投入地朗读起第3自然段)
生2:我也想读这一自然段。(“久久”一词读得很轻,拉得很长)
(教室里静得出奇)
师:感谢你把我们带到作者身边,一起欣赏拉萨的天空。我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很多学生读到最后,眼睛微微闭起,陶醉其间了)
课到此,我感到非常欣慰,学生不但围绕主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用心灵拥抱语言,深悟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
三、设计小问题,学会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有人非常抵制,在语文课堂上将作品情感的体会上升到环保等高境界。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应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当翻开《拉萨的天空》,我第一反应:为何写拉萨的天?还没往下读,答案似乎就有了。也算走过不少地方的我,所到之处,天空都是烟尘弥漫,与明朗久违了。继续读文,拉萨的天那纯净的蓝、明洁的蓝让我神往,同时“环境问题”自然蹦了出来。我想,这种情感升华应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思,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是,课文的教学进入了第三块。
师:此时你最想做的事是坐上飞机去一趟拉萨,我没猜错吧!(众生抿嘴微笑,连连点头)那想过,拉萨的天空为什么这么蓝吗?
生1:拉萨很高,天空离人们很近,看得很清楚。
师:那假如坐上直升机看我们校园的天空,会看到一样的天空吗?
生2:我们这里经常有很多的浓烟遮挡了天空,拉萨那里污染型的工厂一定很少。
生3:第二自然段说:天空纯净、明洁,我想就是一尘不染,干干净净!我以后要到那里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点!
一个小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蓝”的认识又深入了许多,对“纯净”“明洁”的欣赏,由只能意会到理解得如此透彻。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又多了几分情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思想升华,其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得到了综合培养。可见,由问题导学学习课文,课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