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绽放思维火花
2012-04-29董淑松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
一、捕捉恰当时机,让思维一触即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例如,陈建先老师教学《虎门销烟》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鸦片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1: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2: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鸦片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通过课例我们发现,陈老师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很自然地将“虎门销烟”导入,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进而主动阅读课文,探讨课文内容。
二、抓住认知冲突,让思维跌宕起伏
在学生认知冲突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引导学生对困难处进行描述,使之清晰地成为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形成新的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的认知冲突。如一位教师教学《菜蒲台的苇》,学生了解和把握了课文大意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不理解“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句话。
师:这句话你哪些地方不明白?
生:不明白为什么说单纯。
师:名胜是什么意思?
生:长城、故宫……(学生踊跃发言,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名胜)
师:老师这儿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风景或古迹的地方就是名胜,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认知冲突、思维受阻时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找准切入之处,让思维更富张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多变性、包容性,找准切入之处巧妙设疑,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在福建晋江执教《珍珠鸟》的课堂实录。
师:这篇课文有几小节?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我说第一节,你们就读前两个字,好吗?(师生一起逐节数课文)
师:倒数第二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是——
生:冒号。
师:冒号的意思是——
生:接下来的语言,就是前面说的,要接下来。
师:就是他的话还没有——
生:说完。
师:就是他刚刚开始说话。这篇课文要把他说的话另起——
生:一行。
师:另起一节,是吧?其实这两个意思合在一块了。那么另起一行,有什么作用呢?
生:提示重点。
师:对了!引起读者重视,强调后面的内容很重要。现在就来把强调的内容读到心里去。我读前边的,你们读后边的。(师读“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要读出美好。(生齐读“美好的境界”)
师:听我读,“美好的境界”,读!(生二读“美好的境界”)
师:这里要又短又轻,再读,“美好的境界”。(生三读“美好的境界”)
师:冯骥才先生说到这一对珍珠鸟,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情。是哪一句?
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是开心,还是伤心呢?
生:开心。
师:他没说呀!
生:是第一段的第一句,“真好!”
师:嗯,什么心情?
生:开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一个“真”字。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确实是“真好”,他后面还加了个感叹号。
师:戴眼镜的同学多有学问啊!(板书:真好!)
师:注意不要忘记标点符号。感叹号,就是一种心情的表达。那“真好!”的意思是——
生(齐答):“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这个“我”字用引号,是代表作者。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生读“真好!”)
师:读得真好!你们有没有看她的脑袋?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好在她把那个感叹号给读出来了。
生2:好在她把“真好”的声调提上去了。
生3:她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4:还有,她读“真好”的时候,把头摇了摇,就把感情表达得更强了。
师:所以不只声调上有好,语音上有好,整个身体上都代表着好。预备——读!(生齐读“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戴老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推动学生几次经历思考过程,这是学生重新调整思路,扩张课堂思考,达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的重要经历,也是思维由点到线至面的“集结”过程,是思维品质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