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表现自我
2012-04-29李艳
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依据小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价值的强烈心理,并适时满足这种心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就会使他们产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的激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表现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渴望表现的热情激发出来。我在教《东方明珠》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表达初读课文的感受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后谈谈自己总的感受。
生1:读完课文后,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香港,那就是“美”。
生2:我的感受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繁华”。
师:你们能有这么强的概括能力,真了不起!能不能再说具体一些?
生3:我觉得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生4:我知道香港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
师:你说的好像是我们课文中的,你怎么会用这句话来表达的?
生4:因为课文讲的就是这三个地方,用这句话可以将课文的内容全部概括。
师:你抓得真准。
生5:我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真有意思。
生6:我觉得浅水湾的沙滩真迷人,我好像已经到了香港的沙滩上了。
师:你都觉得自己到沙滩上了?那我们也赶紧去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肯定下,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把自己的感受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具体、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二、创造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行为,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同时要将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作了这样的设计:“请大家看一看,这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静静地写了几分钟,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一下;最后找几位同学上台读,老师当面批改。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这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下去了,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真像霜打的茄子。”这样入木三分的描写,“饱经风霜”的意思还用讲吗?同时,我们不难看到,于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表现的机会。
三、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正确的表现观念,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归纳的水平以及关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给我们的示范。
【教学片段——《秋天的怀念》】
师:你们理解了史铁生,他听不进去,那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1:她想让她的儿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生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生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想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哪!
生:对于“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
师:为什么?
师:老师还发现一个地方:“……悄悄地出去了。”还有几处“悄悄地”,送进去,读一读。如果把“悄悄地”去掉呢?谈谈你的理解。
生: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
师:用上“悄悄地”呢?
生:就可以体会母亲非常关心儿子,不忍心打扰儿子的心情。
师:我听出来了,你说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心,又躲出去了,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对儿子的关心真——
生:细致。
师:太好了!读出你的体会。(生轻声读)
师:如果说这是细心,那下一个说到“跑”和“踩”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个“悄悄地”体现的是——
生1: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
生2:对儿子的关心。
生3: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
师: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生读)
指名读第二句。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让我们来感受这样的母亲。(生读)
窦老师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情。并通过紧扣文本语言层层追问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语言的“内核”,将母亲对儿子那份细致入微的爱,真真切切地挖掘出来。
表现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状态,并向理性方向发展。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