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节奏 演绎课堂精彩
2012-04-29王玲玲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遇到过这一情况,那些明明高举着手,拼命想回答问题的孩子,站起来就突然“忘词”了,或者站在那儿不知所措,都不知道答题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影响了课堂的顺利进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它极大地挫伤了站起来想回答问题的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大家都把这种在课堂上站起来答不出问题甚至不回答的现象称之为“无效举手”或“假举手”。如何让无效举手的现象减少甚至杜绝呢?教师课堂节奏的调控对它是否有作用?作用有多大?怎样调控课堂节奏最优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难易有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显而易见,调控课堂节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难易有序
有易才有难,难易应有序。一次教学,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得很,加上孩子们的预习,课堂上教师和孩子的配合很是顺当。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知道此前的讲解把握得很是到位。基础的知识,他们已经接受,接下来如果让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又会怎样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抛给学生。不出乎预料,课堂上出现了三十秒左右的冷场。就在我快要为自己的设计懊恼的时候,竟然有两三个人举起了手。出现希望,就不应该放弃。于是,我把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并把解决的突破点在黑板上用手轻轻地敲了敲。这一次,效果更明显了,不一会儿,大概有大半的孩子举起了手。我决定提问,不出乎意料,孩子们回答得很精彩,也没有出现尴尬的场景,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享受成功的喜悦当中。想一想,本节课中,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铺垫,就没有后来的精彩;如果没有简单的内容引导,也不会有后来的顺利回答!简单也很重要,难易安排恰当一样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二、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道出课堂节奏的优美。课堂上一味地“张”,会让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对一年级那些总是坐不住的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折磨和摧残。课堂上一味地“驰”,也会适得其反,孩子们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一节课就在昏昏欲睡中浪费。“张弛有度”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节奏提出了高要求。适度的张弛,既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又能放松心情,当然,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是大有益处。
《放小鸟》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要想将课文演绎精彩,与孩子产生共鸣,我很是费了一番脑筋。课文一开始,将孩子置身于小鸟在笼子里不吃也不喝的愁人情境中,并以此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口:“我”这样地细心照顾,小鸟为什么不吃也不喝呢?孩子们带着对小鸟的关心,自然而然地对接下来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积极的学习兴趣带领下,乘胜追击,我和孩子们在很是紧凑的教学环节中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并走进了“我”和“小鸟”的内心世界。这时,一个孩子无意的揉眼动作提醒了我,他们开始疲倦了。内容再精彩,总是这么地一环套一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可能有点太“紧”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内容,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我们一起闭起眼睛,想象鸟儿飞翔天空时的自由,想象鸟儿对“我”的感谢。音乐结束后,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这临时的改变,反而让接下来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鸟儿在天上自由地飞翔,它说,啊!这才是我真正的家呀!”“小鸟一会儿飞到西,一会儿飞到东,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这样的回答超乎想象,也是教者无法主宰的,那是孩子心灵与文本碰撞的灵感,是他们情感的迸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课堂紧紧地按照原来的计划,还会有这么难忘的经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让课堂有时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像潺潺流动的小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三、错落有致
园林有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花木假山,才有了令人驻足不前的美景。课堂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脉,教者似能工巧匠,将教学内容巧妙编排,教者似出色的音乐指挥家,将整个乐团指挥得跌宕起伏,这样就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的灵性得以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节奏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欣赏其语言、意境的美,教学时节奏要相对慢些,知识点的讲授则可快些;对于条理分明的说明文,教学时要先弄清事物的特征,把掌握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读懂内容作为重点,课堂节奏宜缓不宜急。如学习《二泉映月》,介绍阿炳小时候的经历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阿炳双目失明、贫困潦倒时,要慢速降调,表达悲伤与同情;讲到阿炳创造乐曲、步步高昂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内心的激愤与力量。这样错落有致、急缓相间的安排,能渲染出与课文情境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者在课堂上适当地调节课堂节奏,“无效举手”的现象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改观。课堂节奏内涵丰富,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