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思维冲突”,促进深度阅读

2012-04-29朱江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些相违或相逆的观点,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更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一、捕捉生成,引发“思维冲突”

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就意外地与“思维冲突”来了次美丽的邂逅。正当我引导学生比较家乡灞河的柳树与高原柳树的不同,感受青海高原的柳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不屈的精神时,却听到有孩子在下面嘀咕:“我才不愿做青海高原的柳树呢。”声音虽小,却引起了其他孩子的附和。意外之余,我索性改变了原先预设的教学环节,问学生:“那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一粒柳絮,你会选择在灞河沿岸,还是会选择在青海高原?一定要说实话、真话!”一石惊起千层浪,短暂沉默后,孩子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选择在灞河,因为青海高原太恐怖了,高寒,缺水,尤其是高原风雪,雷轰电击,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下雨天,我最怕打雷了。”还有的说:“我也会选择在灞河,那里的生存环境多好呀,随手折一段柳枝插下去就会发芽、生长,有清风又有雨水,生活多舒服呀,有什么不好呢。再说在高原上没有其他的树也太孤独了。” 有的孩子反驳 :“我要做高原的柳树,因为不经历风雨是永远长不大的,灞河的柳树永远也不能欣赏到高原壮丽的风景。”不经意的一问,课堂竟起了波澜,我不禁一喜,感觉更有必要将孩子们的“冲突”向思维的深处拽一拽。我问:“那课文中的这株柳树当他还是柳絮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的生长地吗?”孩子们很快从课文中找到:“是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这株柳絮是没有选择的。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是呀,命运就是这样,风就把这粒柳絮抛在青海高原,抛在这片死亡的土地上,对于这粒柳絮来说,你认为是幸?还是不幸呢?” 孩子们沉默了,显然思维的深入使他们不再轻易地作出判断。有孩子站起来激动地说:“我认为,同灞河的柳相比是不幸的,这株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太艰难了。他要生存下去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我认为这株柳树又是幸运的,因为如果风没有把他抛在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绝对不会长得这么粗壮,也不会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往往来自于这种不可预料的有矛盾的问题。有矛盾就会有争议,有争议就会有思维冲突,有思维冲突就会深入探索。

二、巧设话题,建构“思维冲突”

我们知道冲突是不和谐的因素,但冲突又往往能导出正确的方向,开启学生的心智。我在教学《郑和远航》一文时就有意识地建构了这样的“思维冲突”。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的给学生抛出这样的话题: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出示)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原先孩子们还在课文中为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感到自豪与骄傲,面对学者的颠覆性观点,显然孩子们的目光开始关注到远航背后百姓民生的辛酸。接着我继续开放话题:

其实对于远航,当时明朝人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我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

两种不同观点的交锋,对于远航的最终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意义标签。围绕“郑和远航”展开争辩,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有了思维的冲突,言语的交锋,这种冲突加深、拓宽了文本的内涵与思想。因此,有效地建构起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思维上的冲突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教学契机。

三、深入解读,发现“思维冲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状态说到底就是思维冲突。高明的教育者不会坐等这种状态的到来,而是自己深入文本,去创设这种状态。

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中,农夫急着要让麦苗长得更快些、更高些,把一株株麦苗往高里拔。我们在指责和嘲弄的同时,是否还关注到,作为种田人,凭什么就不能对收成有个急切的展望呢?他天天巴望着,恰恰说明他在恪守一位农人的本分:对自己的本职心存一份美好的期盼。更何况农夫为了实现心愿,不是等和祈祷神助,而是在积极努力,从早忙到晚,累得筋疲力尽也毫无怨言。认清了这一点,教学也就多了一个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有美好的愿望,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劳而无获,这究竟是为何?这似乎是可以把孩子的思维往深处拽一拽的切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将明白晓畅的道理传给学生,而应该把学生这个主体调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在冲突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冲突理应成为语文课堂的一抹亮色。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