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阿基米德”们寻找“支点”
2012-04-29陶蓓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够撬动地球。”我也力图给学生——我的“阿基米德”们一个支点,让学生“撬动”课本。低年级儿童毕竟受其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影响,他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情意、方法的理解难以到位。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何在学生前方的适当位置作有效的引领呢?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运用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组教材,变式呈示,为学生打开一个“攻城略地”的突破口和支点。
一、根据教材内容,引进教学资源,进行文本情境的重组
就像要想领略海上日出的神采,必须来到海轮甲板上一样,教学活动必须基于一定的情境,有了这个立足点,学生的眼力和思考力才有生长的可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动物故事单元,在进行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小鹰学飞》教学之前,我领着学生将四篇课文的题目逐篇读一读,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认识哪些小动物啊?”学生七嘴八舌地乱说一气。然后我放映了一个动漫,题目是《动物园》,要求学生看到认识的就喊出来。当猴子、青蛙、狗熊、绵羊等动物相继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绪高昂,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课堂气氛都给学生们“喊出来”了。动物园视频所渲染出来的情境不但烘托出了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创设了物质支撑的背景。
二、结合课文内容,有机重组课题,发展学生思维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理解内容,领悟写法意义重大,但直接呈示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这就有必要对课题进行重组,进行新颖性的呈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闪光的金子”》,我在黑板上写上“闪光的金子”(没加双引号),然后领着学生读了两遍,细心的学生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对,但说不出口,我便提问学生:“小朋友,请你们读一读书上的题目,再读一读黑板上的题目,你们发现什么不同了吗?”有学生叫出来:“老师少写了引号。”“那么能不能少呢?”我故作不知的样子,很疑惑地询问学生。学生也茫然四顾。我提示说:“课文中写什么是‘闪光的金子’呀?”学生翻书找了起来,说:“说徐虎的心是‘闪光的金子’。”“徐虎的心是不是真的金子做的呀?”“不是。”“所以这课题呀,必须得加上双引号。”说着,我给黑板上的题目加上了双引号。对课题的重组,引发了学生对引号的用法的思考,也引领着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重组生字,让生字更加富于亲和力
如何让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古代汉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而《三字经》《千字文》的编撰者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生字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儿童的脑海,实践证明类似编儿歌的方式还是很有效的。教学《识字8》一课的时候,我发现跟“包”组字的比较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会它们呢,我找了这样一首儿歌:“草字头,是花苞;食字旁,要吃饱;火字旁,是大炮;三点水,吹泡泡;足字旁,赶快跑。”正好将含“包”的生字囊括了进去,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过程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便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四、重组词语,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这课虽不长,但成语和四字词语比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我将所有的成语和四字词语编辑成四列:
第一列:气候温暖 水源充足 花草茂盛;
第二列: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第三列: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第四列:上下翻飞 飘来飘去 翩翩起舞。
在教学中,我领着学生横着读,然后问:“还可以怎么读?”有学生说:“竖着读。”读了一遍后,我又问:“竖着读发现什么了吗?”学生有点疑惑,我便带着学生读课本,从书中将一列一列的词语找出来,每一列词语跟什么相关一目了然。将词语重组成词串,可以引领学生借助不同词串从不同角度反复切入文本,在感受汉语词汇魅力的同时,学生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内容,逐步学会抓关键词句读文章的阅读方法。
五、重组课文,实现多种教学目标
《月亮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被我打乱了:“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将混乱的顺序理清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领悟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还感觉到说话、写文章不能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否则,别人就不知所云。其实对课文的重组方式很多,运用最多的是对文章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两相比较,从中体会文章描写的周详、具体和生动。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给“阿基米德”们寻找“支点”,是我在思考、实践中的一点收获,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提供的“支点”的帮助下,“撬动”课本这个“地球”。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