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

2012-04-29彭堂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有效课堂应该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效互动的真实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那么,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从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入手,要有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深思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

教师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殊不知,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课外的功夫,尤其是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教学价值的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呢?我认为,要用儿童的视角研读文本,教学预设要关注学情;用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学习过程要分层递进;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把教材与生活链接起来。这样,就能找到作为教材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所在。

一、用儿童的视角研读文本——关注学情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审视教材,研读教材,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切入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阅读、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案。

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另一条是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传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教师如果仅仅抓住这两条线来进行教学,学生势必云里雾里。而从儿童的眼光来看,是否可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1.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2.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3.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学生自读课文后,便能从课文中找到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为解决第三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让我们静心默读课文,细细体味文中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这样自读自悟、导读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显得清楚了。

二、用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分层递进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因为要使学生有所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用教师的智慧和生活阅历,潜心钻研,细心体会,用心琢磨,去发现哪些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哪些语言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捕捉这样的语言,仔细推敲,悟其意,品其神;哪些是学生值得积累的精粹式语言,让学生积累。对于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无须我们作过多地讲解,学生一读就懂。

三、用生活的眼光选择教材——链接生活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要构建有效的课堂,就需要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融合听说读写,有思维容量与思维深度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实现一项语文实践活动达成多项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样,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体现叶老的教学理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延伸度、拓展点,进行补白、想象、扩展,使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和语言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如校园的“校训标语”,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班级“名片”,大街上多姿多彩的“广告语”,农村的田园风光、风俗人情,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等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