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有效性的透视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2-04-29徐仁虹
如今,“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效课堂,路在何方?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寻寻觅觅中,难免会迷失方向。笔者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将镜头聚焦于几个课堂画面进行透视。
镜头一 自我展示式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导入语: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番天游峰的神奇。(出示一组图片)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巍巍然立于群峰之上,每当雨后初晴或晨曦初露之时,山谷中云雾弥漫,风吹云荡,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登上峰顶,俯视云海,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所以冠名天游峰。
【透视分析】
教师的导入语是精心挑选的,朗读时也声情并茂,表面看起来,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绚丽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是对学生审美的熏陶。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一点,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是学生习得语言、培养言语智慧的场所,岂能用大量成人化的语言去占据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如坠云里雾中?
【应对策略】扮好角色 智慧引路
教师可挑选一组图片,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然后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的表达欲望一旦被激发,定会妙语连珠,喷薄而发。当然,教师始终要扮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智慧的引路人,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而不是越俎代庖。
镜头二 蜻蜓点水式
对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读后交流,都读出了天游峰的“险”和“高”。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画了一个天游峰的示意图,让学生画石梯。第一个学生画了一个阶梯形的石梯,教师认为他未能体会到位。第二个学生画了一根“银丝”般的细线,但细线坡度平坦。最后,教师亲自画石梯,几乎是垂直的一根细线,然后让学生齐读,读出天游峰之险。
【透视分析】
虽然教师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帮助学生感知这段文字,但在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上未舍得花时间,浅尝辄止,学生的理解必然是肤浅的,仍处于似懂非懂阶段。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如果不能植根于语言文字,学生的思维必将游离于文本之外,就不能透彻领悟文字中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应对策略】咀嚼语言 领悟表达
教师让学生感悟出这段话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后,继而追问:这短短的四十多个字,为什么能让你感受到“高”和“险”?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高”和“险”的?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的?这样的追问,犹如一根指南针,引领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这样的追问,又如一块垫脚石,让学生的思维跃上了一个高度。在一番凝神思索后,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一个‘抛’字,让我联想到石梯几乎是垂直而下,可见石梯多么陡峭,令人不寒而栗”; “‘风一吹就断掉似的’,石梯真是细如发丝,站在上面有摇摇欲坠之感”…… 天游峰险峻的形象,顿时变得鲜活而又饱满,给学生们留下了清晰、具体可感的印象。随即,教师再将话锋引向表达方法上:那精妙的比喻,那大手笔的夸张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天游峰之险,语言文字真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往往蕴涵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贴切,更具表现力。”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
镜头三 只言片语式
教师抛下一个问题:对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有哪些认识?放手让学生充分去阅读感悟,并作出批注。学生潜心会文后,进行交流。
生1:我从对老人衣着的描写看出这是一位朴素的老人。
生2:老人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能看出老人的热情好客。
……
【透视分析】
诚然,学生对人物的剖析是深刻的。但是,这些感悟如同一盘散沙,多而杂乱,没有形成对人物的整体认识。事实上,对扫路人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的,是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几方面去刻画的,尤其对语言部分更是浓墨重彩描写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但却止于词感、句感的培养,忽略了篇感的培养。
【应对策略】立足整体 培养篇感
设计一个中心话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的,然后分别从这几个方面逐一探讨。接着探寻这几个板块间的有机联系。例如,老人之所以目光炯炯有神,身体硬朗,与他乐观爽朗的性格密切相关等。从全文的谋篇布局来看,多角度描写人物,人物形象才更饱满鲜活;言为心声,由表及里等都是描写人物的方法。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先是粗线条勾勒,再细致描摹;对天游峰这一环境的穿插描写,对游客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形象。篇感的训练,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写作的迁移
在寻求高效课堂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地摸索着前行。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勇于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一定能构建起求真务实、清新鲜活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