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是语文课堂的根

2012-04-29汪宝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那么,如何把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读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出感悟,读中积累。阅读好比是一条闪闪发光的丝线,串起语文课堂上颗颗闪亮的珍珠。

一、紧扣重点,品读深化

【案例一】

笔者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时,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书的方法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现在,我们就把文字变成画面,默读第八自然段,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哪些人?

生:中国妇女。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一读相关文字。

生:可怜的人。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衣衫褴褛、哭诉。

师: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她哭诉什么?

生:……

师:是呀,可能早上出门,她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现在她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了,她怎能不伤心痛哭?她原指望中国巡警给她撑腰,可换来的却是训斥一通,多可怜呀!

(师板书:可怜)

师:你还看见了谁?

生:洋人。

师:洋人是怎样的人?读一读相关文字。

生:令人痛恨。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得意扬扬。

师: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时候得意扬扬?

生:……

师:当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受到表扬时,竞赛获奖时,可能有那么点得意扬扬,可洋人把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真是——

生:卑鄙,可耻,禽兽不如……

师:当这些情感升华到一个顶点那就是一个字“恨”!

(师板书:可恨)

师:你又看见了谁?

生:中国巡警。

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一读相关文字。

生:可恶。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耀武扬威。

师: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

生:……

师:显示武力,炫耀威风,中国巡警没有显示给洋人看,却对自己同胞耀武扬威,训斥一通,真是可恶。

(师板书:可恶)

师:你最后看见谁?读一读相关文字。

生:围观的中国人。

师:同学们紧握着拳头,紧紧地握,咬牙切齿地握。目睹这一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可他们却干了什么?

生: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

师:在外国租界里洋人说了算,他们怕惹怒洋人,怕招来横祸,只好把怒火握在自己的拳头当中,作为中国人真可悲。

(师板书:可悲)

师:回过头来看看,一个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一出令人气愤、恼怒的一幕,为什么这样?

生:中华不振!

师:也许此时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愤怒与气恼,显得苍白无力,就让我们把这种情感用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第八段,感情饱满。

【反思】

这段分析、引导重在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为下文学习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埋下伏笔。如果一味让学生读,不深入文本就很难与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先让学生体会这一段中四种人物的特点,通过关键字、词深入分析,使学生与本文人物间产生情感碰撞,真正进入情境,深刻把握人物内心。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要求,使学生每读一次都有目的,有任务,有追求,有梦想,在渐进性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快感,产生思维顿悟,促进新一轮阅读。如此教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乐读、爱读、想读。

二、一句多读,反复体会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执教《盘古开天辟地》时,重点指导读课文题目,令人记忆犹新。

师:板书课题,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读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请思考:谁开天辟地?

生:盘古。

师:再读一遍课题,强调“谁”。

师:盘古干什么?

生:盘古开天辟地

师:再读一遍课题,强调“干什么”。

生一遍遍地读。

【反思】

常规课上教师在出示课题后,往往会问学生从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写了谁,他做了什么事,然后再齐读课题。但教者打破常规,采用侧重点不同,朗读语气也不同这种方式,既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本课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又让学生体会出朗读的乐趣,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带着激情走进课文。

三、读后评价,发挥实效

【案例三】

一位教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重点指导学生读——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

生:没读出感情。

师:你觉得哪些词应重点强调?

生:一定、请等着……

师: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说说你的理解。

生:鸟儿在向自己的朋友保证,我感受到鸟儿飞走时是非常难分难舍的。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读得有感情。

师:(全班练习)是呀,鸟儿许下自己的诺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反思】

我们要把朗读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发挥朗读诊断、调节、激励功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评价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教者先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让学生细细品味为什么要重点读出这些词,然后再读句子。这样首先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感悟,然后,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朗读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针对诊断结果再次练读感悟,调节朗读状态,真正让学生在上一次朗读基础上有所提高,让评价真正发挥实效。

四、补充材料,提升朗读

【案例四】

一位教师执教《长城》一课,在指导朗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话时是这样做的:

师:长城有多长?

生:一万三千多里。

师:我们在课外搜集很多资料时知道长城很长,谁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生:在太空照的图片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长城的痕迹……

师:老师知道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用了508天才走完……

生感叹。

师:可见长城很长,它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反思】

“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枯燥的数字很难让人信服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只有丰富和充实它的含义,才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教者让学生搜集课外资料,补充相关故事,由“一万三千里”延伸出许多相关知识,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比照说明长城很长、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使学生对其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同时,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也情不自禁迸发出来。通过朗读,教师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思想的顿悟。

其实,一堂课就像种花,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颗情感的种子,教师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尽情地感悟,就像给种子适时地浇水施肥,最终,在学生心领神会的阅读中,开出的花才艳,结出的果才甜。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