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疑才有悟

2012-04-29余晓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小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形成阅读的技巧和能力,并能独立自主地从课文中汲取知识,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和感染,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在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感悟,忽视质疑。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的学习方式。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许多事实表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对于课文有着较深的独特感悟。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善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发问。笔者曾对我所在的学校五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就课堂提问、质疑情况展开过调查,发现能够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不到30%,课下敢于提问的更是不到5%。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有疑才有悟。结合多年来的阅读教学实践,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的兴趣

要使学生有“疑”敢“问”,想“疑”乐“问”,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为了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学会运用下列办法:(1)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2)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3)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相反,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会对经常和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而且经常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也有助于带动思想上懒惰的学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有助于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往往思路一打开,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深化。

二、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确保质疑的质量

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并且要确保质疑的质量。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质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较深入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讨论,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学生是否积极发问,是否会发问,反映了他们对我们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

有的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也安排了质疑问难的时间,但害怕影响教学进度,质疑问难只不过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敷衍了事,草草收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就要合理设置学生的质疑问难时间,以便全面地把握课堂。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自主探究、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引导、多元调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时也要保证学生质疑的质量。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无疑而问”,二是“不思就问”。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学生所提问题随意、浅显,缺乏思考价值,而老师也照单全收。这样的质疑是毫无意义的。

三、要注意处理好质疑和感悟的关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和质疑虽然存在时间上的轻重缓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先后顺序,但是这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文章而定,要学会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诸如诗歌、散文之类的,我们就应该着重把感悟放在前面,在学生的质疑上花点心思,学会并且善于利用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教学,要训练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感悟。这类文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边读边思考:

① 边读边想,你对课文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

② 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③边读边想,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④边读边想,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⑤边读边想,这段话中你最欣赏什么,为什么?

而常识性文章、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寓言故事等,教学时可以安排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并在质疑、解疑上多花时间。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还要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交流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把理解感悟逐步引向深入。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经常让学生记录下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答案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

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使之学会质疑,形成能力。

1.对课题进行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如《太阳》一课的教学,引入课题后,我说:“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加深和增强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2.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质疑

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提出:“课文重点写雨来机智勇敢,不畏强敌,可为什么开始要写雨来游泳、雨来上夜校?是不是有点多余?”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雨来能够和鬼子作斗争,和上夜校受爱国教育分不开;在鬼子的眼皮底下顺利逃脱,和他游泳本领高分不开。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绝非多余的。

3.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教师在初读课文阶段应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挑山工》,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有学生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为什么‘我’需要它?”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始终,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抓住矛盾处质疑

在当前的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文章善于利用矛盾的冲突、对立和统一来突出任务和时间,并借此来表达思想感情,虽然看似矛盾重重,实际上本质统一。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在矛盾的焦点之处诱导学生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其他内容,我们也要学会利用,比如标点、段落、文章细节、人物言行等,都是可以引发学生质疑的激发点。总之,养成学生质疑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调整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且优化教学行为,坚持以引导为主流,以训练为手段,不断地提升学生提问的水平,去除问题的糟粕,让学生从生疑走向质疑,从盲目的跟从走向独立的思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和感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洋溢着语文教育的魅力。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