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 做一个会“偷懒”的语文教师
2012-04-29薛志蓉
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以后也仍然会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合理的、有效的、弹性的、灵活的教学设计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之前往往总要做一份非常详尽的教学设计,动辄三四页,甚至五六页,那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的流程看着也够让人头疼的了,更不用说要把它背出来了。所以,经常有老师说一堂公开课下来瘦了一身肉。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在教学设计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学学“偷懒”,做一个会偷懒的语文教师,打造自己的高校课堂。下面就以苏教版四下教材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 眼睛向下,固本培元——偷懒有依据
四年级的教学首先应该是“夯实基础,体现学段特点”。我们应该“眼睛向下、固本培元”,充分发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拓展功能和衍生能力,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尤其是六、七单元,我们应该注意衔接,注意学生学段的衔接,注意由“段”到“篇”的衔接,为学生胜任五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一些基本的方法、技能应该逐渐形成。此时,我们千万别忽略了“复述课文”的训练,这是由“段”到“篇”的迁移的很好的训练方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既是衔接,又是积累,而且老师花的设计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太多。
【偷懒一】打基础为主,不要人为地、过多地去拔高。如果什么都要往下教,什么都要往里塞,既苦了学生,又累了自己,结果费力不讨好。
二、 目标明确,设计精简——偷懒有方法
一个教师每一节课走进课堂时,心中应该非常明确这节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得到什么,怎样收获扎实的“一课一得”,所以,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或者两个就够了,扎实有效才是最主要的。
这里所说的“设计精简”是指教学设计的主线要明确、单一,便于记忆和操控,板块要大,一条主线、一个问题始终贯穿一节课,支线要精。
案例:《特殊的葬礼》
我在教学前根据课后练习5设定了这样一条目标:根据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提示,写一写非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稿,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加深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旧貌新颜,以及其改变的原因,由此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在情感。
这一目标本身就是一条比较明晰的教学主线,所以教学设计就由“课题激疑,自主探究”开始,而课堂教学就由学生对课题生发疑问开始,去芜存精,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1.“谁的葬礼?”
2.“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葬礼’?”(a.对象特殊:瀑布;b.参加者特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c.地点特殊:瀑布脚下;d.主持人特殊:巴西总统;e.意义特殊:号召人们立即行动,保护自然生态。)(其实这一问题就在课文第七自然段,当然学生的答案不必面面俱到。其中第五点可在教学结尾由教师提出。)
衍生问题:
3.“瀑布怎么会要举行葬礼呢?”
4.“瀑布为什么会枯竭?原来的瀑布又是怎么样的?”
其中第一、第二个问题在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基本解决,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引出后面的衍生问题,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兴趣和动力。而第三、第四个衍生问题其实就是全文教学的设计主线,不必再过多地旁生枝节。最后用写演讲稿的形式来巩固延伸,但写话一定要在课内完成,并尽可能当堂演讲指评,否则我们就偷不到懒了。
案例:《沙漠中的绿洲》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沙漠”、“绿洲”、“沙漠变绿洲的原因”展开。
提问:“你印象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绿洲呢?”
板书:环境恶劣 景色迷人
提问:“自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文中的沙漠和绿洲分别是怎样的?请圈、画、勾、点出来。”
板书:白茫茫 绿油油
土是咸的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提问:“其实,文中的沙漠和绿洲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阿联酋的迪拜。迪拜是怎样从沙漠变成绿洲的呢?”
继而产生下一问:
“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
课堂教学最后点拨:“阿联酋仅仅迪拜是这样美丽,绿意盎然吗?”
以写话练习作为巩固:《迪拜街头风光》:这次,我终于有幸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阿联酋首都迪拜。走在迪拜街头,
听说,迪拜原来 。
案例:《云雀的心愿》
目标:从正反两方面理解森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时从正反两方面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计围绕“心愿”展开。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来。”
“为什么云雀要去沙漠上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请在这一自然段中寻找原因。”
至此,教学设计的主线,同时也是突破口已经出现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追问:“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此处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可供学生选择。
反面:沙漠的恶劣环境及气候、缺少森林引起的洪水泛滥。
正面:森林是个天然大水库、森林是巨大的天然空调器。
我认为这儿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软设计”,区别于传统的“硬设计”。 传统的、僵化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全盘授予为途径。它严重缺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设,它应当是一种“软设计”。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无论是先从正面说起,还是先从反面说起,都是合适的、最佳的选择,这应该由学生的学情出发,从课堂的即时情况出发,老师完全可以跟着学生走。
最后仍然设计了一次写话练习:
我的名字叫森林,我的作用可大了!
。
(点拨:这是总分段式。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写,看谁能把正反两方面的内容过渡得最自然。)
案例:《黄河的主人》
这篇课文是一篇可以去逐句推敲、品悟的课文,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依照“深文浅教,长文短教”的偷懒秘诀,这一课我设定的目标是“读中融入,读中感受,读中思辨,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及思维力” 。
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要注重各种方式、不同感受的诵读。
1.感受“黄河的壮美”。
同时也是感受黄河的险恶。可以先通过音像资料感受,再通过诵读课文表达出来,同时穿插词语积累。
2.感受“羊皮筏子的惊险”。
这一环节要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简陋、轻、小,了解黄河的风浪之大,礁石之多,漩涡暗流之险,了解羊皮筏子上乘客、货物之多,体验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的感受,读出惊险。
3.理解“主人”。
通过描写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的乘客,通过描写艄公的短短两句话:“我不禁提心吊胆,而艄公却很沉着” “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引导学生想象艄公的神态动作,以此来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这是全文最难、最空之处。因此,可以设计一组写句来辅助突破这一难点: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前面是著名的“鬼见愁”,连续的十几个漩涡犬牙交错,只见艄公 ;滔天的巨浪迎面扑来,只见艄公 ;不好,眼看羊皮筏子就要撞上黑漆漆嶙峋的暗礁了,只见艄公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成为黄河的主人。
【偷懒二】明确的目标,单线式的教学设计主线,尽可能少的旁生支线,让你思路清晰,再不必为背教案而烦恼。“反设计”、“软设计”助你再不必为学生不肯跟着你的教学思路走而担心。“深文浅教,长文短教”可以省事不少。
三、长短结合,课内完成——偷懒有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要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是向五、六年级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这学期的习作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承前”,是要对完成第二学段习作任务的情况来一次“盘点”;“启后”,是要看这个学期的习作将为以后的习作做了哪些铺垫。本册的“习作”内容也应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应贯彻“三多一少”的原则: 多一些童真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教师还要遵循“长短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断练习。这些迁移性小练笔,主要起到了“承前”的作用,训练学生把段写具体,并掌握一些习作技巧,如构段方式、如何有序组织安排材料,这些小练笔也为大作文奠定基础。“课内完成”减轻了学生、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和习作水平。
【偷懒三】“长短结合,课内完成”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师的视线内、辅导下写作文,不用担心抄作文,不必再一次次向某些学生讨作文。同时,小练笔的逐日训练提高了大作文的水准,课内的第一时间评讲、修改更能带动更多学生写好作文,改好作文。
四、举一反三,激发兴趣——偷懒有创新
同以往相比,苏教版教材的“练习”有了很大的改变。重点训练项目少了,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扩充,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这样一来,很多“以本位本”的教师就觉得“练习”没什么内容可教了,读读书,讲一讲,原本三教时还嫌紧的课文,现在甚至一教时就可以解决了。其实不然,现在的“练习”教学需要教师补充更多相关、相似的内容,尤其是“处处留心”部分。但是这样一来,我们教师的工作量就有加大了许多,我们更累了。怎么办?举一反三!而且是让学生去举一反三!例如“练习6”中的用编顺口溜的形式记忆形近字、“练习7”中的中国象棋棋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就可以作为兴趣题让学生出题目考同学,考家长,考老师。这样,学生兴趣比较浓厚,甚至会乐此不疲。
【偷懒四】诱导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做“苦活”、“脏活”、“累活”,学生乐意,家长满意,老师惬意,学校称你有创意,皆大欢喜。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