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拓展的思考

2012-04-29徐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2年2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普遍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对课外资料进行有目的地增删、整理加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一种“用教材”的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课外资料,不仅能拓展课文内容,增加教学容量,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有效信息,激活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理念,教学中不能适当、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外资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就“利用课外资料有效拓展语文课堂”这一论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实践。

一、利用课外资料,激发阅读期待

【案例1】

苏教版四年级《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就是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课前让学生搜寻与“非典”有关的课外资料。在第一课时伊始,教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寻的资料,学生拿着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费力地读着……大约15分钟后,教师才正式导入课题。

在课前试图通过搜集资料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没有错。课前通过拓展阅读,既打开了视野,又营造了课外阅读期待。然而学生在课前交流时,都想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多展示一下,这样一来往往漫无边际,耗时颇多,收效甚微。课前搜集资料的交流环节应在学生学习文本时起着桥梁作用、辅助性作用,处于次要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教者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外资料进行加工、重组和整合,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伊始环节,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快乐求知、自由探究的境界。

【策略】

这一课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概括、介绍“非典”的危害,紧接着播放了一个有关2003年“非典”的短片,并配以深情的朗诵,这样一下子把人们对叶欣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红花最艳,也要绿叶衬。”课外资料虽为绿叶,但不能小觑它的作用。清人李渔说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文学作品的开头是这样,课前课外资料的呈现也是如此。我们如能在新课开始之际,适度地介入有价值的资料,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课外资料,提升阅读品质

【案例2】

苏教版四年级《三顾茅庐》一课,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第39、40回,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一类历史性题材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应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出示了小说中的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通过学生朗读课文,可以看出他们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了解很粗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的感情色彩,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刻。

反思教材《三顾茅庐》中描写张飞的语言在刘备尊重人才的语句的反衬下,显得比较简单。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在我看来,教材还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时地拓展补充课外资料,把它与教材中的语言进行对比,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更完整的、立体的人物。

【策略】

《三顾茅庐》一文写刘备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教师先出示文中的语句: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然后补充课外资料中这部分的描写:“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通过这段课外资料的阅读,学生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兴致高涨。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原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晦涩,学生读通读懂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文字接近现代文,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通俗易懂。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就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感情基础。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否则,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就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利用课外资料,推进语言训练

【案例3】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感受樟树外形美这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然后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再指导朗读,表现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最后,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录像……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片、声音、录像等资料创设出直观可感或虚拟的情景,有益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领悟语言的能力。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加入这些资料,就削弱了拓展的有效性。教学实践证明,这些课外资料应与教材文本有机整合,适当地加以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理解,真切地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策略】

教师可以问学生: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然后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学生读后交流,教师课件播放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录像,引导学生结合录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教师再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教师课件出示:粗壮的枝干图片,教师让学生想想用怎样的语言可以描述出它的粗壮。学生再次交流:(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课件出示:稠密的树叶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树叶的特点。指导朗读。(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教学中,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借助录像、图片资料体验文字,可以更好地为理解课文服务。在这段教学设计中,两次引用了课外资料,第一次,是在理解“蓬蓬勃勃”的时候;第二次,是理解枝干和树叶“蓬蓬勃勃”的特点时。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语言文字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四、利用课外资料,深化情感体验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在语文课堂上,在师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感情趋向热烈的时候,补充一段优美的文字,更能把整堂课点燃,点亮,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案例4】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普罗米修斯盗火》行将结束时,教师动情地说: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个受人景仰、勇敢机智、极富同情心的神。正因为此,许多人都表达了对普罗米修斯的赞扬与敬佩之情。人们为了纪念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须向他祭祀。于是,古代奥运会规定在开幕前必须进行隆重的点火仪式。奥运“圣火”的由来和意义就这样被希腊人浪漫地奠定了下来。不少著名的诗人以诗明志,用诗文来倾诉心中的景仰之情,如诗人拜伦、雪莱都写过这样的诗。让我们怀着对普罗米修斯的感激、感动、崇拜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诗文)

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带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的新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生齐读,声情并茂,感动了教者,也感动了在后面听课的老师,虽然前面学生都已表达了对普罗米修斯的感激敬佩之情,但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巅峰,朗诵这首诗,更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途径。)

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性是语文学习最富魅力之所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外资料,引领学生们行走在语文这条花香四溢的通渠中,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的情感旋律。一首引入的小诗浓缩了课文的精华,也点燃了孩子心头情感的导线,使课堂结束在情感最高潮处、心灵最震撼处。

此外,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是节选的,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适当引入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课外文本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如苏教版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补充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全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深刻地提示了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既要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如何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相信学生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很多,它的利用只是对文本进行另一种角度的诠释、开发,而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务必要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课外资料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如何利用课外资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精心“酿蜜”,适当、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外资料。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