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从孩子开始
2012-04-29史德强
史德强
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福建某贫困山区十一岁的男孩独力操劳起一个家庭。因为压力太大,每晚放学后,会到一个空旷的打谷场上大声喊叫,犹如一头小狼。孩子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因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家中还有一个近八十岁的奶奶也长年卧床不起。恰好,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十四家》,讲的也是西部山区一些穷苦孩子的故事。
于是,一连两个星期,我在所带的几个年级学生中开始讲述这些。事实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买账,有男生听到那个孩子几乎没刷过牙洗过澡而哈哈大笑。六年级的一个学生,甚至一手捧着奶茶,一手拿着汉堡,把头扭向窗外看高楼林立的南京城,不再愿意听这些与他无关的事情。
小悦悦事件的出现,让我越发地感觉到不安。同样,我把这个匆匆走完两年人生的小女孩子介绍给了学生。数十名学生,仅有三名学生知道这事儿。其中一个当场表示,他不会救,理由很简单,太脏了。一下子,我震怒了,一连十几个反问句,质问着这个一脸不屑的十三岁学生。他明显被吓住了,但依然没有一丝悔改的样子。突然间,一股悲凉袭满全身,我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悲哀,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变得如此冷漠?人性真的从这一代开始变得虚伪而可怜?
教书近二十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越小思想品德越好,越知道一些简单质朴的做人道理,比如碰到别人说对不起,借东西要及时归还,有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优秀品质或多或少地被打折,会被“进化”成自私自利或是自暴自弃。这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长,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吗?另一个事实是,农村的孩子往往比城市的孩子更有人情味儿。他们更懂得关心别人,会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而越是大城市的孩子,越会出现自私冷漠。其中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农村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比城市的孩子要少,这成了现代教育一个极大的讽刺。一个学生家长不安地问我,孩子才五年级,已经心安理得地找家长要他想要的一切了,如果要求得不到实现,会大吵大闹,一家人不得安宁。我教过这个学生,个子明显地比同龄人高出许多,一身名牌,优越感很强。我静静地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社会福利院吧,不是一趟,而是经常。要让他知道,在这个社会里,还有那么多身体不健全的人等待我们去帮助,还有那么多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人生来平等,本无富贵贫贱之分,只是有些孩子幸运地降临到了物质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他们本应该更懂得感恩,而事实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常常听到家长提到,富养女穷养儿,这话说对了一半。每一个孩子,都要懂得生活的艰辛,不分男女。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不劳而获,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父母亲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开始懂事,开始学会感恩。家贫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落到一部分家长身上,因为自己幼年尝到了太多的艰辛,待自己的条件好了,就千万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吃父辈的苦,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恨不得把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全部让孩子幸福地一笔勾销。殊不知,如此教子,却培养出了一个好吃懒惰、自私自利的享受型孩子。这些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给的一切,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所以,懂得感恩的道理只有在学校布置给父母写信或洗脚的作业中才能偶尔体现一次。曾与友人在玄武湖边散步时,她那个十岁的小男孩因为走的路多了,大喊脚疼,耍赖似的往地上一坐,不起来了。朋友九十多斤的体重,颤巍巍地背起了六十多斤重的儿子。我苦笑,不知道是应该赞美这个伟大的妈妈,还是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若是我,儿子这般撒泼耍赖,我肯定不会背的。原因很简单,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他早已学会走路,自己的路,必须要自己走,没有人可以帮你。但那个小男孩子还是开心地抱着妈妈的脖子,而等他下来的时候,我把他妈妈的几个不太重的手提袋再递给他,他竟然躲着,飞一般地跑开了。
我曾试探着征求几个家长的意见,说我想带孩子们去爬一次紫金山,让他们回来写篇作文。有几个家长特别担心,说孩子这么小,从来就没爬过山,一次爬这么高,不会出什么事吧。我不由苦笑起来,山都不能爬,那孩子们还能做什么?我相信孩子们是非常喜欢、非常愿意爬山的,他们愿意尝试挑战自己。可是我们的孩子已经被家长宠坏了,宠得比温室里的小苗还柔弱。我想告诉家长的是,孩子在爬山的时候,不仅能锻炼意志,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着往山顶冲刺,这才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
城市已经冷漠,美德已经瘦身,而城市的孩子们如果还是被越俎代庖地接受教育,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极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物质越来越富有,精神越来越贫穷。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看来,最应该上课的,应该是让家长重温一下我们那代人所接受的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了。
拒绝冷漠,应该从孩子做起,从家长做起。
(作者单位:南京“至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