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警的草上飞——狍
2012-04-29李丽娟
李丽娟
狍,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属,又叫矮狍、野狍等,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鹿科动物。狍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长白山地亚区、松辽平原亚区,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蒙新区天山山地亚区,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边缘分布于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狍不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在野生状态下,通常以松散的家庭群体或单个体活动,偶尔在冬季能看到几只狍组成小的群体狍出生做准备,也将上一年出生的育成狍驱出家园,结果导致狍的生活领地在群体间的重新分布。
狍的寿命长达15~20年,具有繁殖能力的年限为10-12年,7月龄即性成熟,10月龄就求偶交配。狍为季节性一次发情动物,它是鹿科动物中唯一在妊娠期具有胚泡滞育期的动物,而且胚泡滞育期长达7个月。狍的发情期集中于每年的8月上旬到9月下旬,并于次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产仔。每胎一般产1~2仔,最多3仔。刚出生的幼狍毛色为暗棕黄色,自颈部到身体两活动,这样的群体一般是由成年雌狍和它的仔狍育成狍组成的小群体,雄狍一般独居且单独活动。当雌狍单独活动时,会有雄狍在它的附近伴随活动。春季是狍活跃的季节,雄狍尽可能占领自己的活动领域,但不是群体中所有的雄狍都可以获得理想的活动领域。一些等级地位低下、体弱力衰的雄狍将被驱逐出这些理想的生活领域,被迫迁徙到其他领地生活。成年雌狍为当年的仔侧有2~3排不规则的白色斑点,这些斑点在出生后的8~10周后逐渐变暗,最终完全消失。母狍母性很强,产仔后立即舔干仔狍的被毛,并自行喂乳。
狍机警胆小,嗅觉、视觉、听觉都十分灵敏。只要人接近到几百米,它们便收到信息,这时雄狍发出“嗷—嗷—”的报警信号。好像警告同伴“快跑,快跑”。它们的奔跑速度飞快,所以有“草上飞”的雅号。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狍种群。赛罕乌拉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离赤峰市300公里,距北京约600公里。赛罕乌拉不光宁静和谐,它还是一个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赛罕乌拉是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斑羚、狍、野兔、狐狸、鼠类、野猪、艾虎、马鹿的足迹和粪便随处可见。
在2007年3月,我和李晓京师兄来到美丽的赛罕乌拉。那是我第一次出野外,听他说在野外见到马鹿、狍、野猪等这些动物是很难得的。我就只能看自己的运气了。前两天我们在保护区正沟核心区调查,没想到在正沟同时看到3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运气真是不错,第3天,我们决定去保护区的王坟沟核心区。中午时分,爬上骡子石的山脊,正当我们准备稍作休息时,对面稍微矮一点的阳坡上有“咚—咚—”的声音。李晓京师兄野外经验丰富,马上拿起双筒望远镜,片刻后,又换上了相机,5只狍子在雪地上腾跃的倩影在他的镜头下化为了永久的记忆。
野生状态下狍全天各个时间段都有采食行为,在黎明和黄昏前后1~2小时左右采食频繁。季节、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狍的采食活动。当狍受到规律性干扰时,它可以隐蔽在白天活动的区域,在夜间出来采食。强风抑制狍的采食活动。狍喜欢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毒灭菌,保持身体卫生和健康。在冬季,赛罕乌拉保护区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是降雪的集中期。我们在野外调查发现,狍喜欢用前蹄抛开雪地,取食埋在雪下的枯草。有时也取食乔木下部和灌木的嫩枝,甚至有啃树皮的现象,取食过后,有时就在雪地里卧息。通过卧息痕迹的多少、排遗情况、足迹的大小和足迹链的数量可以大致判断狍的个体大小和种群数量,捡拾雪地里狍的粪便,带回实验室测定DNA,就可以准确地确定狍的种群大小。
在赛罕乌拉保护区,正沟、大东沟、大西沟和王坟沟都有狍活动。狍主要栖息在白桦和山杨混交林、黑桦林、蒙古栎林。冬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和雪被的影响,狍的活动量降低,主要栖息于背风向阳、林间空地较多、林下植被丰富、隐蔽条件好的山腰或林缘生境中。夏秋季活动频繁,多在阴凉的沟谷杂木林和山麓的灌木丛中栖息。
狍的茸角(未骨化的嫩角称为茸,骨化后坚硬的称为角)生长规律既不同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生长的洞角,又不同于梅花鹿、马鹿等其它鹿科动物生长的实角。狍的茸角每年脱落和生长一次,且它的茸角脱落和生长发生在冬季。在冬季野外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地捡到狍脱落的角。茸角和额骨相连的部分是狍的生茸基础——角基,角基的形状和高低与狍的年龄关系密切,狍的年龄越小,角基越细越高;相反狍的年龄越大,角基越粗越短。随着狍的年龄逐渐变老,角基逐渐变短,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在额骨上,此时的雄狍丧失了生长茸角的能力。
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狍的天敌主要有狼、狐狸、猞猁等。小狍的天敌还有鹰等天上的猛禽。其实,这些自然天敌对狍的生存威胁相对较小,它们捕获的也是老弱病残的个体,对狍的种群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保护区内对野生狍的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附近的不法分子,他们捕获一只狍子可以获得1000元左右的收入,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们在冬季上山调查时也常发现固定在树上的钢丝套子和铁丝套子。2008年冬天,有一次我和同学袁梨、师弟张逦嘉在大东沟发现一只被套住的成年母狍,幸好时间不是很长,我们及时将它解救。
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里,保护区针对在林中下套的不法分子展开专项整治活动,抓获投机分子数人,清理套子几百个,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目前,保护区内下套的现象基本杜绝,狍不需再小心翼翼地躲避人类这个最大的“天敌”,它们在赛罕乌拉这片乐土上繁衍生息,绵延千秋万代,赛罕乌拉保护区真正成为了野生狍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