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2-04-29蔡国良
蔡国良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问题设计”,“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变通性、层次性,要重视情境设计.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思维发展オ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问题解决”,精心设疑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问题设计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提问,不但不会启发学生,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问题的设计,掌握问题设计的方法.在设计问题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
对于设计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适度,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密度要适当,不能满堂问,一问到底,造成形式单一,学生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二是提问难度要适当,要设计好提问思路,绝不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必须有一定的明确性.不明确,杂乱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难度太大的题,学生“跳一跳”依然摘不到果子,没有成功的体验;难度太低的题,轻易得到答案,丧失探索的乐趣.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对于教材与教学目标、学生的状态要抓得准,摸得透,做到有的放矢,措辞确切.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创造性
问题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知识的升华,应具有较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后,设计一道这样的题:每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油,要装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油桶?学生在计算60÷4.5,得出商13余数是1.5之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说需要13个这样的桶,这时教师问:“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13个桶能装下60千克油吗?”促使学生反思,剩下的1.5千克油还必须用一个桶来装.从而自然地引出要根据实际需要,有时采用“进一法”求近似值.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非常重视授课的艺术性,采用一定的设问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秘密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新授前提问:“小明的爷爷今年几岁(1992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几岁?”学生很快答:“18岁”.再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立刻笑着答:“不可能有孙子.”“那小明的爷爷到底几岁呢?”这种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情境运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把学生引入“不平衡——探究心理——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
五、设计的问题要有变通性
在题目的变通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本思路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例如:一项工程,甲队独做6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可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后提问:“1.甲乙合做完成全工程需要几天?2.甲乙合做3天后还剩下全工程的几分之几?3.甲乙合做完成工程的四分之三需要几天?4.甲队先独做5天,然后由甲乙合做还需要几天?”这样的设问可诱发学生思维灵活的变通性,从而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六、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学过程中,有时要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并完成知识的迁移,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导入:“1.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怎样计算?2.100米铁丝剪去一段后,还剩十分之一,还剩多少米?3.100米铁丝剪去十分之七后,还剩多少米?4.上面两题有何异同之处?”提问:“上面第3题,实际上是求100米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办?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先求出什么条件?”提出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深入浅出,知识点做到环环紧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中,如果重视“问题解决”,注重“问题设计”,突破了所授内容的重难点关键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积极参与学习,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