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琵琶女娇羞吗?

2012-04-29赵海亭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期
关键词:空船江口琵琶行

赵海亭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如何认识诗文中的琵琶女?”的回答中和“阅读星空”的一篇文章《浅谈白居易(琵琶行)》,都认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因此,有必要撰文与同仁商榷。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章首段“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惨淡凄凉离别的情景看,使“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琵琶声,一定是伤感凄凉的动人音乐,才会让听者如此神迷。而琵琶女现身后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表现,也足以证实。再看,“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知,琵琶女在作者面前弹奏的音乐,该是伤感的音乐无疑。这也是白居易“我闻琵琶已叹息”的缘由。音乐往往就是弹奏者真实心境的呈现。那么,琵琶女的心境如何呢?

第二,在《琵琶行》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一节里,作者详写琵琶女青春年少时繁华放纵的欢乐生活,略写年长色衰后凄凉孤独悲愁的生活,运用的是以乐衬悲的手法。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再次运用以乐衬悲的手法,表现琵琶女现在的愁苦凄凉孤独心境。“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的孤独凄凉漂泊愁苦心情。也正因此,作者才会“又闻此语重唧唧”,由琵琶女的哀愁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愁苦,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正因此,作者才会由己及人更加同情琵琶女的凄苦哀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而那个商人肯娶一个年长色衰的歌姬,必不是富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必不钟情。诗前小序中也说“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独守空船,漂泊江口,如此一个几遭遗弃愁苦至极的老女人的心境里如何能有少女般的娇羞之情,又如何能做出娇羞之态呢?况且,琵琶女年轻时见多识广,欢笑放纵,也不是一个羞涩的人啊,如今老迈愁苦却要做出“娇羞”之态吗?如果理解为“娇羞”,也真叫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了。

综上所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罾半遮面”表现的是琵琶女年老孤独凄凉悲苦心境,表现的是她在此愁苦中不愿见人,不愿说话的情状。跟“娇羞”、“羞涩”、“害羞”是毫不沾边的。

(作者单位:禹州市二高)

猜你喜欢

空船江口琵琶行
Fish scale tide in Qiantang River钱塘江现鱼鳞潮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空船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江口沉银”的时代价值探析
空船
空船
空船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