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歌中的“翻案”现象

2012-04-29鲍华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期
关键词:贾谊江东前人

鲍华明

所谓翻案,就是在前人旧语、旧事的基础上,通過作者腾挪跌宕的艺术处理,翻出新的意义。既然是翻案,那就得不落俗套。所以清朝学者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诗贵翻案。”

诗歌翻案,既是借鉴前人,又要自出机杼,展现出全新的意义。一般来说,其形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对前人的诗句进行点化,从中“翻”出新意义和新境界;二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翻案,解疑释难,破除旧说,自立新说;三是对前人学术观点进行翻案,借以显示作者高超的识见;四是由一件事情翻出两件或者更多的事情,且事件越“翻”越有味。本文就以中学语文教材常见的第二种现象进行解析。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翻案的现象在诗歌中极具普遍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按照人们的历史常识,当年赤壁之战,周瑜之所以能破曹操,是因为有东风神助的缘故。对于这件事情,自古以来并没有太多的质疑,但杜牧却偏偏不按照常理思维,他反過来说,假如东风不给周郎行使方便,曹操的铜雀台上就有可能锁上江东的两位美女“二乔”,也就是吴国的彻底失败。这种翻案,可以说是“死案活翻”。尤其是作者对历史发展可能的假设,很有思考价值。所以明朝人胡应麟在他的著作《诗薮·内编卷六》把此事评为“唐人议论之祖”,清朝人薛雪的《一瓢诗话》也认为这是“妙绝千古”的名句。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翻案是很有问题的,宋朝人蔡正孙就在他的《诗林广记》中认为这是杜牧对历史的误用,是不审察历史事实所带来的后果。

杜牧对历史的翻案还有像《题四皓庙》: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此诗咏四皓拥戴弱懦无能的太子刘盈,造成在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爱子赵王如意,广封吕氏族人把持朝政一事,说明四皓是好心人做了坏事。自司马迁的《史记》起,四皓安刘的事件就一直为人们所肯定,例如李白的《商山四皓》、白居易的《题四皓庙》、许浑的《题四皓庙二首》、司空图的《漫书五首》等。都是从肯定和赞赏的角度进行吟咏。唯独杜牧运用独特的批判眼光来解剖事件,提出了“四老安刘是灭刘”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再如其《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借项羽之事进行假设,认为军事胜败不可预期,作为楚霸王的项羽应该“包羞忍耻”以图卷土重来。这种假设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显示出杜牧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见识及胆略。更难能可贵的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乌江亭》一诗中对杜牧的翻案诗作了另一种“翻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不得人心。面对“壮士哀”和“势难回”的现实,纵然-“江东弟子今虽在”,又还有谁愿意为项羽奔波卖命呢?反问的语气铿锵有力,凸显的是作者关心民意,关切民生的情怀。

再如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历代诗人为此也“翻案”不少。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嘲弄秦始皇担心诗书成为统治的祸根,然而无情的现实却宿命地证明:恰恰是刘邦、项羽这些没有读過几天书的粗人把曾经无比强盛的秦王朝推翻了。讽刺效果强烈,使人读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些翻案诗通過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愤懑。像李商隐的《贾生》:宣宣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对于贾谊的重用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对于贾谊的坎坷蹉跎,后人也大多在贾谊自身找原因。但李商隐则一反前人的见解,认为贾谊的悲剧在汉文帝身上,不仅讽刺汉文帝求仙之虚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有的诗人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对于历史人物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比如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仅对隋炀帝杨广劳民伤财,奢侈淫逸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同时对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大作用也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可以说是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可见,好的“翻案诗”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出众的识见和不同寻常的创作风格,需要读者去仔细的咂摸和体会。

(作者单位:铜鼓中学)

猜你喜欢

贾谊江东前人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打渔人
漫画
趣味古文
怀才不遇的贾谊
江东富强 直销迷途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