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2-04-29陈雅华
陈雅华
所谓“语文”,顾名思义,先要会“语”而后才能会“文”,先能说而后能写。“语”是“文”的基础,“文”是“语”的升华。语言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情状。朗吉纳斯说:“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词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针对初中新生作文现状,我认为,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是当下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节奏
1.张弛有道
语言表达应随着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有张有弛。张而不弛,听者一直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容易造成疲劳;弛而不张,听者一直处于松弛、抑制状态,注意力分散,提不起精神,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表达效果。因此,语言表达要做到张弛有道,张弛结合。
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一开始就气势逼人怒不可遏地揭露了反动派暗杀行为的“卑劣”和“无耻”。他的言辞如匕首一般犀利,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悲愤痛恨。而当讲述昆明青年学生反对内战遭受屠杀的“一二—一”事件时,与其他段落相比则明显舒缓、松弛。这一张一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讲演者感情的发展和变化,使演讲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因此博得了听众一次次热烈的“鼓掌”。教学时,笔者在诵读前对学生作了相应的指导,并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初步感知讲演的情感变化,然后再请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气势,读出语感,读出感情。张弛有道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恰切地理解闻一多先生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愤慨之情。
2.急缓有度
语言表达应当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采用相宜的语速。当要表现兴奋、震怒、急切、危险等情感时,一般使用较快的速度,而要表现沮丧、悲哀、忧虑、思考等情感时则宜使用较慢的速度。
例如:《口技》中,口技表演者在摹拟“深巷中犬吠,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时用较为平缓的语调渲染出深夜一家四口宁静而琐碎的气氛,因此“满坐宾客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而当摹拟“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时,用急促紧张的方式描摹出大火的凶猛不可遏制以及人们的惊恐万状,因而“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当口技表演者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时,又使听众从紧张惊恐的情绪转为舒缓。
这种急缓有度的表演充分体现了表演者高超的智慧、表演的技艺和卓越的才能。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在老师朗读时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注意老师朗读时语速变化,让平面的文字变为三维立体画面,想象一下自己作为听众之一,置身于当时的口技表演现场,你会有什么反应?这样的方法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可感!
3.断连有理
七年级学生古文基础相对薄弱,朗读时常出现破读,以致翻译时出现错误,理解时出现偏差。
例如:学生在诵读沈括《以虫治虫》中“旬日子方皆尽”时,将其读成“旬,日子,方皆尽”,这样一来,就将“子方虫”这个虫名给读破了,翻译时将“旬/日子”译为“十天日子”,将“方”译为“才”,这样一来句子的主语便在翻译中消失了。
书面语可借助标点符号表达断与连,但朗读无句读的古文时,口语里只能靠说话人准确地掌握停顿来体现准确的意思。哪里当断,哪里当连,全由表达的内容决定。
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1.口头仿写
鲁迅先生说:“从来不借鉴范例,不玩味名篇而能下笔琳琅的天才,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这句话道出了仿写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实际关联较密切的片断来进行口头仿写训练,既降低了仿写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口头仿写时应指导学生掌握原句的句式特点,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句与句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口头仿写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欣赏朱湘的《少年歌》时,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将少年比作什么?一类比有何用意?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诗歌中将少年人比作“小羊”比作“山泉”,这么比表现了少年活泼清纯的特点。
七年级学生与作者笔下“少年”是同龄人,笔者顺势要求学生想一想:我们少年还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将少年比做什么?仿照《少年歌》中一二小节的结构自己说两段。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有的还进行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有几位学生就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成果了:
我们是雏鹰,
飞越过深邃的蓝天。
抖动起羽翼,
展开喉咙鸣叫:
崇尚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是晨露,
诞生在清新的黎明,
在阳光下闪耀,
熠熠生辉,
晶莹剔透才是我们的追求。
学生的口头仿写之所以能如此之精彩,是因为选择的口头仿写对象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有的可说,有的可想。但口头仿写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内容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续说结尾
续说结尾就是要求学生从原文内容出发,对文章进行延伸,要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一致,情节发展符合原故事的脉络,大胆想象和联想,要有创造性。这种训练对于有着开放性结尾的文章比较适合。
例如,笔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巴金的《繁星》时,欣赏到文末,总感觉意犹未尽,似乎巴金先生还有话没说完,他到底想说什么呢?笔者于是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根据《繁星》的写作思路,采用巴金先生充满童趣童心的语言,试着给文章加一个合情合理又有文采的结尾。语言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同学思考片刻后脱口而出:
东方出现了一抹亮色。几颗散落在蓝色幕布上的钻石,渐渐地逝去了它们原有的璀璨华光。
星星好像妈妈的眼睛,温柔而充满爱意地注视着我们!
续说结尾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构思能力,让续说的结尾自然又有新意。
3.畅所欲言
初中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上课回答问题时经常出现不敢说,说不出的现象。为了使他们有得说,敢于说,说得好,笔者曾尝试过把每堂语文课开始的三分钟的讲台交给学生,不规定发言内容,可以朗诵诗歌,可以品读美文,也可以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还可以聊聊所见所闻,甚至可以发发牢骚,总之必须要说出来。发言完毕后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语言的组织及表情、姿态等方面进行适当点评并给予奖励。坚持了一个多学期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上课发言踊跃了,回答问题流畅了,作文思路也缜密了。
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不仅有利于书面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与人沟通,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有更为实用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因为拥有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南通市启秀中学)
猜你喜欢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