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舆论的畸变形态
2012-04-29李铁亮
李铁亮
【摘要】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条件和媒介环境的变更使人们的心理态势也随之产生变化,相伴而来的就是舆论形态上的畸变。
【关键词】微博;媒介环境;畸变
网络——畸变舆论产生的温床
网络开始发展的头几年,人们给这个时期起了个洋气的名字,谓之“e时代”,它为世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其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预想的“地球村”已成为现实,可是“先知”的预想又怎能快得过科技,如果麦克卢汉今天还健在,他万万不会想到他预想到的“地球村”放在今天已过于庞大,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有人说,“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笔者看来,“e时代”代表了网络初期,即技术的萌芽期,而“微时代”则是网络青春期,肆虐而张狂。“微”形容了瞬息万变的媒介,它代表的是物理上的能力场,把物质的、现实的世界通过媒介的力量虚拟化,与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说法形成比照,把这个世界不断缩小、缩小、再缩小,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微小的用肉眼看不到的质子。
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有一种感知外界精神的能力,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E)称它为人的“准统计器官”(quasistatiscal sense organ)、“统计直觉”(statistical intuition)和“意见器官”等。一个人开始思想、说话或写作时,都会既清晰又模糊地意识到,有许多观念包围着自己。这些观念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处于“我”以外。在这个意义上,李普曼(Lippmann,W)说:“这些其他人头脑里的想象,他们自己的情况、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都是他们的舆论。”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化的形成公式,但是舆论总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概念环绕着它的滋生和成长,那就是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特别是与多数人持有的信念相矛盾或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事件;意见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趋同。然而在网络“微时代”,舆论形成、传播的速度已是迅雷之势,速度的不可思议性有可能使舆论的外体扭曲,传者的不确定性易使舆论形态产生错位,从而导致舆论的畸变。
新浪微博、Twitter等微博客的出现,宣告了新的网络媒介的诞生。140个字的限制,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传播终端的便携式,使得微博特别适宜于承载碎片化的信息,体现社会深层群体的意见和情绪。然而这些看似优势的特点却滋生了畸变舆论的形成与成长,产生这种畸变舆论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作为新生媒介,微博把关制度还不完善,致使一些极端言论在其中传播,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法组织以普通草根的名义所发出的具有欺骗性、煽动性的言论。二是传播信息群体本身就是不同的人群,他们无论是文化素养、家庭背景还是心理成熟度都各有不同,所发信息有时也只是大脑中的一些闪念,这种片面化的信息有时候也能够引起畸变舆论的迅速传播。三是面对较大社会变动或者是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公众情绪型的舆论。面对突发事件,公众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诸如焦躁、恐惧、冷漠、抑郁等。这些情绪对待信息的辨识不能够保持冷静的思考,导致人们对于主流媒介的不信任,更容易相信深层群体所发出的信息,最后致使舆论的畸变。例如“7·23”动车事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以及主流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导致许多不实言论在微博中迅速蔓延,事件本身牵扯到生命、出行等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所以导致微博中言论的众说纷纭,使人们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所以只能依据自己的感性因素去追随一些多数的言论,从而使舆论产生畸变。网络出现以前,舆论的畸变形态也存在,但那只是社会中传播速度极慢、影响力极小的留言,而网络的出现,对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同时也为畸变的舆论提供了温床。
舆论的畸变形态对大众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方面的影响。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反之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畸变的舆论对个人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个人在社会中总是会发生从众行为,正确的舆论可以给大众带来好的影响,能够团结大众、鼓舞大众。然而舆论一旦在网络中发生畸变,同样也会影响大众,但是这种影响却是负面的,大众从情感到认知再到意向就会偏离正确的舆论所带来的好的方面的影响,从而跟从畸变舆论所传播的信息而慢慢改变自己对事物最初认知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传播的速度则会呈裂变式,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极其恶劣。
行为方面的影响。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是一种从众行为。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信念上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甚至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正确的舆论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样,畸变的舆论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2011年8月4日,伦敦警察怀疑29岁男子马克·达根非法持有枪械,提前在街道布控拦截。双方爆发枪战,据称达根持未注册的手枪朝警方射击,并打伤一名警察,随后达根身中两弹死亡。很快社交网站Twitter上出现了讨论,其中不乏情绪发泄、谣言与煽动言论,正是由于社交网站上出现的大量的煽动言论助长了人们的愤怒情绪,一些年轻人首先掠夺了城北恩菲尔德等地区的商铺,随后便引发了伦敦大面积的骚乱,骚乱甚至波及英国的其他城市。此次事件可谓是典型的由畸变舆论的迅速传播从而影响个人行为的事件,它就好像从雪山上滚下来的小雪球一样,速度极快,雪球越变越大,最后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力。且不说事情是否就像微博中所传播的那样,事实的真相只有当事人知道,即使得到第一手消息的人、第一次在微博上传播此消息的人对事实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是一旦消息在微博中迅速蔓延,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相信这个消息,再加上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以及对死者的心理趋同性从而导致信息的飞速传播,情绪的波动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微博中所引发的舆论更是深信不疑,从而最终导致人们在行为上作出行动,引发社会骚乱。
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减少舆论畸变,正确引导舆论
韦尔伯·施拉姆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中说:大众媒介是社会变革的代言者。它们所能帮助完成的是这一类社会变革,即向新的风俗行为、有时是向新的社会关系的过渡。这一类行为变革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观念、信仰、技术及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当今社会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作用是息息相关的,在“微时代”的今天同样是大众传播媒介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舆论的畸变形态,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如何去减少、降低它的发生,进而正确引导舆论呢?
大众传播媒介应以准确的信息来应对模糊的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虚假的信息、歪曲的信息、过分夸大的信息,从而导致舆论畸变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公众对外部信息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所以会猜测、怀疑、盲目地跟从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从这一点来说大众传播媒介就应该为公众提供准确、真实的一手信息,不断地消除公众对外部所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从根拔除公众对于错误信息的吸收。虽然在“微时代”从某些方面来说微博等网络传播媒介所发出的信息要快过传统媒介所发出的信息,但是绝大多数的群体还是认为传统媒体所发出的信息比较权威,大多时候还是以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为参照,所以在网络信息碎片化不易监管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更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一丝不苟地把关好每一个信息,争取做到信息的零错误,做到不确定性的信息绝不上报,不断提升公众对大众传统媒介的信任度。
提高网络媒介的把关作用,降低畸变舆论的影响。网络是博大精深的,却又是极其微小的,它的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够容纳整个世界,它的微小在于它把整个世界都连接在了一起。每天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数不胜数,要想对这些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一一把关谈何容易,利用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终端,他们可以随意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所得的信息。所以只能从网络中那些主流的、大型的网站来着手,这些网站同时也都有自己的媒体,公众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也通常都是通过这些网站所发布的信息平台。所以就需要这些网站以身作则把关好自己向公众传播的每一条信息,加强对自己的论坛、贴吧的监管,防止那些煽动性的、不实的信息的流入。微博是最容易引发畸变舆论的平台,所以传统媒体以自己的权威性和受众的信任度的优势,利用微博强大的传播功能来正确引导舆论,以真实的、可靠的信息来消除公众对微博上虚假信息的不确定性,微博的管理层也要加强对微博中传播的信息的把关。
善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提高公众对外界信息的辨识力。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大众传播媒介赋予了社会上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同时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事物的认知及重要性的判断。虽然大众媒介不能够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和意见,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快闪式”和“碎片化”,信息内容本身也呈现“新鲜化”,公众面对这样的信息其辨识力相对降低,面对那些由虚假信息所致的畸变舆论形态,公众就会变得毫无抵抗力。就这一点来说,大众媒介所采取的方式不能只是亡羊补牢式的引导措施,而是通过运用议程设置的方式来改变公众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虽然媒介不能告知受众如何思考和理解议程之外的事物,但是其已经被告知如何思考和理解议程之内的事物,当大众媒介这样做的时候,传输给公众的不单是思考一个事物的方式,而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公众在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时能够加以思考和过滤,排除问题性的信息,吸收可靠的信息。
结语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社会的发展依靠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减少舆论畸变形态的发生,也是在不断探讨的课题,大众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革新,都会有新的课题摆在大家的面前,面对“微时代”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可谓是一次大的跨越,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以旧事物痛苦的转变为代价,否则它也不可能去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大众传播媒介亦是如此,它不能因为网络的革新导致的舆论的畸变形态去否定其更大的正面影响,而它更应该去考虑自身的因素,加快自身的转变,以自身的不断完善来克服这种舆论的畸变形态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利的媒介[M].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