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分析与对策
2012-04-29杨柏龄
杨柏龄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兰州市;中小学生;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68—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国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明显提高,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数显著增加。除了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外,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其间,因为多种原因,学生时常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仔细分析学生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为了能够获得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则对兰州市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500名学生中,出现运动损伤情况的学生有2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
(1)就运动损伤发生率而言,男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远高于女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且男生的运动损伤程度往往也比女生的运动损伤程度严重。
(2)就运动损伤的性质而言,中小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以擦伤和挫伤为主。调查结果显示,这两类受伤人数分别占受伤总人数(210人)的35.24%和32.38%。其次则是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这两类受伤人数分别占受伤总人数(210人)的13.81%和18.10%。诸如骨折、脱臼等严重损伤情况则较少出现。
(3)就易出现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而言,在篮球、足球、排球和田径等传统运动项目教学和比赛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此外,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轮滑、自行车、街舞、跆拳道等运动项目练习和表演时,时常也会出现运动损伤。
2.运动损伤的原因。造成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既包括学生自身因素,也涉及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等其他因素。
(1)从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来看,青少年的骨骼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但其骨骼承受外在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较差,易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青少年的身体关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与关节连接的韧带比较脆弱,当受到外力冲击,在韧带无法有效保护关节的情况下,关节易发生损伤;青少年肌肉中具有较多的水分,无机物的含量较少,且肌纤维较细,肌肉横断面积小,这使得他们肌力较弱,耐力欠佳,容易疲劳,加之其足部、膝部韧带的缓冲机能还不完善,在动作幅度过大或发生身体碰撞时,往往会出现挫伤和扭伤的情况。
(2)从学生身心状态来看,欠佳的身心状态是造成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身体状态不佳。表现为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差;运动强度过大,运动节奏缺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足,疲劳过度。学生在身体状态欠佳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则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状态不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身体素质较差而又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往往存在胆怯心理,且常因心理胆怯造成动作失误,导致运动损伤情况的出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存在着自负心理,喜欢在朋友和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他们时常会在缺少必要准备和自我保护的情况下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但这样往往会造成运动损伤。
(3)从准备活动情况来看,部分中小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增强自身肌力,同时可提高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及韧带的弹性,从而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学生未充分进行准备活动,其身体则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在这种状况下进行体育活动,则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4)从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来看,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损伤情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未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体育训练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给学生安排的运动量过大;帮助、保护措施不到位,不能及时消除学生疲劳症状。这样则会引发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产生。
(5)从体育设施建设来看,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和场地未得到合理使用且存在安全隐患,而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则大多存在着运动场地不平、体育设施陈旧、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建议
1. 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的训练。运动技能掌握不牢、运动技术操作不当是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学生在跳高或跳远练习中落地姿势不对,则易造成膝部、足踝部损伤。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做到技术动作准确和规范。其间,体育教师特别要加强学生踝关节、膝关节及指关节等运动中易受伤部位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尽量避免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
2.认真做好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前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及身体代谢水平,增强他们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以充分发挥其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到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准备活动。其间,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与不同训练内容相适应的专项准备活动,从而降低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
3.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运动损伤情况予以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常识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掌握一些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避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因技术动作不规范、不了解比赛规则等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
4.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械的维护。学校和社区应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之符合国家有关体育卫生的要求,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的使用,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安排。此外,还应组织专门人员按照体育活动安全规章制度对运动场地、体育器械予以安全检查。其中,跑道、篮球场、足球场及健身器械应列为检查的重点,对一些易损坏的体育器械要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以防患于未然。
编辑:孟刚